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晚报

综述:中国期待素质教育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6月16日 16:05 北京晚报

  在昨天开幕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 题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报告。报告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 模式的重大进步,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党全社会 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前两天,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拿回一道数学 题。题目的大致内容是:有两组学生,其中一组学生的人数是二组学生人 数的3倍少6人,一组学生87人,问二组学生有几人。“题目倒不见得有多 难,问题是我怎么给孩子讲明白它的意思”,这位父亲说,“我真是不理 解老师为什么会出这样的题,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总共认识的字不超过一千 吧,可这道题怎么出得跟脑筋急转弯似的?小学数学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 基础计算能力,可现在的教学书怎么和孩子玩起文字游戏了呢?”费了好 大的劲,总算给孩子讲明白了,可孩子已经意兴索然,连声说“学数学没 意思”。这位先生建议说,其实老师不如把“(87+6)÷3”这个算式给 大家,让孩子们回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编上几道应用题,既掌握了四则 运算,又让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是不是个三全其美 的主意呢?

  这个例子说的仍是素质教育问题,适逢昨天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在京召开,据了解,今年教育工作会议的主题正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什么?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求答

  近几年,关于素质教育,特别是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论与思考引起了全 社会的共同关注。1998年,一位名叫王丽的语文教师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的书,书中她说:“中小学语文教育关乎提高全 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本,许多现实中的问题如相当部分的青年人 语言文字水平低,写作能力差,与传统文化之隔膜以及对文学艺术、哲学 历史的生疏,都可以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找到根源。”

  “看看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几乎是千文一面,总喜欢在文章的结尾拔 拔高,加一条光明的尾巴,因为老师喜欢这样的作文。”另一位家长不无 忧虑地说,“我真担心,长此以往,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模子里走出的孩 子。”记者采访中国一位知名童话作家,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儿子 上小学时,每上作文课都挨批评,以后一见作文就愁眉苦脸。我看不过去 了,为了给儿子树个榜样,让他也得到一次受表扬的机会,我为他写了一 篇作文。可没想到,这次儿子遭受了更猛烈的批评,因为思想不深刻。我 这才意识到,都说‘文以载道’,连小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我认为,不 同阶段的学生作文要有不同侧重,小学生的作文应以描写为主,学会写好 个体的人与物;中学生的写作核心任务仍是描写,学会写好人与人、人与 物、物与物的关系;高中的作文可以发表一些观点,但仍要有细节。学会 细节描写,应该是学生最应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阅读能力,但 分析了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却发现阅读教学不容忽视。上海师范大 学中文系副教授张家平指出:“语文应该是有灵气的,但现在的语文却是 支离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从整体上把握它,就会有美感,但这样的文章 常常被肢解。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翻来覆去地分析其所 谓的深刻含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汇?这使学生的 思维越来越僵化了。”据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介绍,近几年,高考语文 加强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核,阅读成绩占了总成绩的1/3。于是,各地开 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结果,各式各样的教学辅导书、习题集又 将这种训练引向另一个极端,即远离课文内容,摹仿高考试题的形式,让 学生咬文嚼字、挖空心思猜答案。由于平时忽视阅读,学生对文章理解不 深不透,单独抽出一句话来分析,谈何容易。

  当然,对素质教育的讨论内容远不止语文、数学怎么教、怎么学,还 有如何实现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素质教育不应仅仅 只是一个提法,更为重要的是切切实实的行动和行动所能带来的实实在在 的效果。素质教育的主体是什么?如何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素质教 育的路该怎么走?教师、学生、家长对本次教育大会有着很多期待。

  两次教育工作会议的回顾

  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思考,建国以来,三代国家领导人从未停止过。 1985年与1994年中央先后召开两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无疑为当时中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引导了航向。

  关于发展教育的迫切性: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所作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 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 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 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在讲话中说:教育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一个重 要投资部门,教育投资是效益最大的一种投资。日本、新加坡自然资源都 很缺乏,经济发展却很快,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抓住教育不放。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十二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江泽民主 席在1994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 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 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 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关于教育改革:

  1985年,邓小平就看到了中国民间办学的热情,他说:“经济是基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的发展。我国城乡和社会各界,蕴藏着极大的 办学热情,不少爱国侨胞也热心捐资办学。”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现有的院校潜力还很大,许多高等院校 教师课时不足,后勤队伍庞大,教室、试验室、实验仪器以及图书资料还 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万里说:“应当像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那样,通过 改革,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的 积极性。加快大学专科教育以及财经、政法、管理等系科和新兴、边缘专 业的发展。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院校同生产、科研和社 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加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的 能力。改革招生分配制度,更好地解决培养人才中供和需的矛盾。要发挥 现有高等学校的潜力,尽可能多培养一些人才,但不能只讲有没有文凭, 不考察实际水平。”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 泽民主席着重指出,财政再困难,也必须舍得投资把义务教育办好,这是 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在这次会议上,李鹏也指出要改革办学体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办学 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 要由政府来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在政府的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举办,或者由社会各方面和公民个人联合举办,政府给予适当扶持。 高等教育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积极参与、各方联合办学的体制。要 按照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管 理体制。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中、中等及中等以上各类职业学校招 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教育发展里程碑

  1977年,邓小平复出不久,在中央自告奋勇地抓科学和教育工作,他 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 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 关键,基础是教育”,“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 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 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 未来”。

  1985年5月16日,我国教育史上盛况空前的一次会议———第一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草案),并结合各地和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研究了实行教育体制 改革的步骤和措施。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个文件的产生本身,就是我们 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它标志着教育问题已经提到全党和全 国人民的面前;文件的正式颁布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时任 吉林大学校长唐敖庆说,他两次听到邓小平同志讲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 的同志当后勤部长,这使他深受感动。他在第一线工作,一定要当好教育 工作的“勤务兵”。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 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提出了到2000年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1994年6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次 会议是在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 下召开的,会议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全面部署和动员全党全 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 兴国发展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 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9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 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1998年底,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用50条1 2块内容的篇幅描绘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振兴的宏伟蓝图:实施“跨 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被列在首位,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高新技术 产业化工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再一次得到特别强调。辛宏 马佳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