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互联网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再驳《考克斯报告》(三)
----对事实真相的拙劣歪曲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7月15日 16:30 互联网新闻中心

  《考克斯报告》用两章的篇幅谈论1995年1月26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 箭发射亚太二号卫星和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卫星的 两次故障调查过程,并借此大做文章,认为中国通过故障调查,“窃取” 或“非法获得”了美国的航天技术。报告称,“美国卫星制造商在未获得 法定许可证的情况下,向中国转让了导弹设计方面的资料和技术技能。这 类资料提高了中国民用和军用火箭的可靠性。同时,非法转让的资料也可 被中国用于设计未来的弹道导弹和改善其可靠性”。事实表明,这一结论 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考克斯报告》称,在故障调查中,美方卫星制造商向中国提供了分 析故障的“诊断程序”、“转让了导弹设计方面的资料和技术技能”。事 实上,中国自行研制火箭、导弹40多年,自有一整套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故障诊断处理规范,还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历经上百次飞行的考验, 足以保证中国研制高质量、高可靠性的导弹和运载火箭,并且完全有能力 处理发射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及排除故障。与美国同类的一次性使用运载火 箭相比,中国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毫不逊色(见下表)。在1995年中、美两 国公司共同分析长征二号捆绑式发射亚太二号卫星故障之前,中国的长征 二号丙火箭已经有14 次连续发射成功的记录。以后,又连续6次发射摩托 罗拉公司的铱星,至今一直保持100%的成功率。而美国“大力神4”火箭, 在1998年8月2日、1999年4月9日和4月30日连续3次发射失败。这些数字已 经能够说明很多问题。

火箭名称 发射时间 发射总数 失败次数 发射成功率
1 美国 宇宙神系列

大力神系列

60.02-98.10

64.04-99.04

304

202

41

22

86. 5%

89.1%

中国 长征系列 70.04-99.05 57 6 89.5%
2 美国 大力神4 89.06-99.04 27 4 85.2%
中国 长二丙(含长二丙/SD) 75.11-98.12 20 0 100%

  1995年1月26日,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亚太二号卫星故障发生后, 中方立即成立了故障调查领导小组和故障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火箭 残骸分析、整流罩分析、动力学耦合分析、录像分析、遥测数据分析等六 个调查小组,对包括整流罩结构在内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和故障分析,并对卫星与运载火箭的联结方式提出了疑问。美方也对运载 火箭和卫星进行了故障分析。1995年7月23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和美 国休斯公司在北京发表联合公报,最终确定两种可能的故障模式:

  (1)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卫星、上面级与运载火箭的特殊联 结方式出现谐振,造成卫星局部结构破坏;

  (2)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运载火箭整流罩局部结构破坏。

  中方认定是第一种模式,认为是卫星、上面级与火箭产生共振,导致 失败;休斯认定是第二种模式,认为失败是整流罩强度不够造成的。双方 没有得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明确的结论。为了支持各自的观点,公布分析成 果是正常的,根本不存在谁向谁泄露技术的问题。中方坚持认为,中国有 成熟的整流罩设计经验,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的整流罩是在装有整流罩的 长征系列火箭十次成功飞行的基础上设计和生产的。实际上,中国直到现 在仍在使用的长征二号丙和长征三号火箭的整流罩与亚太二号卫星的整流 罩是同类的,没有采取加强措施,发射都是成功的。1999年6月12日成功 发射两颗铱星的长征二号丙/SD火箭整流罩,使用的也是同类产品。

  《考克斯报告》称,中国通过故障调查非法从美国“获取”了卫星力 学模型技术。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为了进行火箭与卫星的载荷耦合计算 工作,卫星方要提供卫星的力学模型。所谓的力学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手 段把卫星的结构减缩成力学上完全等价的一组数据。中国在火箭研制初期, 已建立起火箭的力学模型,此外也早已确定了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外力(如 发动机推力、空气动力)。这种模型减缩方法也早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专 业刊物《强度与环境》上有过专门介绍,1984年后被编进了复旦大学《结 构振动与动态子结构分析方法》教科书中。这种方法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 种可描述卫星结构的有效方法。对此,前苏联和美国也都公开发表过。用 这种方法减缩之后的卫星结构和火箭模型结合后,可以进行载荷耦合计算 工作。在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中通用这种方法,进行星箭载荷耦合计算,还 因为利用力学模型不可能还原出卫星的真实结构,利于卫星方保守卫星的 技术秘密。

  对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国际708卫星的故障调查,《考 克斯报告》攻击说,由于独立评审委员会(IRC)中美国专家的指点,中 国才找到此次故障的最终原因,美国卫星公司在故障排查过程中向中国演 示了如何改进长征火箭制导系统的设计和可靠性,这一技术也能用于弹道 导弹。事实上,故障的原因完全是由中国专家独立查找出的。确定的最终 故障是火箭惯性平台随动环回路中电子器件的焊接质量问题,这种低层次 的问题根本不涉及火箭的设计改进问题。

  这次故障发生后,中国国际商业发射的主承包商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 于1996年2月18日对外公布了由中国航天专家组成的故障分析小组、故障 调查委员会和故障审查委员会主要成员名单,并随后公布了调查步骤和进 展情况。2月底,中方将故障定位于平台;3月底确定为4种可能的故障模 式,即内环力矩马达断线、平台内框卡死、随动环电路故障和环境应力故 障模式。此后,中方通过对这四种可能的故障模式进行逐一、深入、细致 的调查分析和试验验证,陆续排除了其中三种故障模式的怀疑,5月中旬 通过闭合回路半实物仿真实验得出随动环电路故障为最大可能的故障模式 的结论。6月17日至7月6日,经延伸分析、试验和元器件解剖检查,最终 将故障点定位到元器件上,即随动环伺服回路功率输出模块中的金铝键合 点焊接质量退化失效,造成随动环伺服回路没有电流输出,从而导致随动 环故障,致使惯性平台倾倒,引起发射失败。

  在这次故障的调查中,中国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接受了由美国、 德国、英国六位专家组成的独立评审委员会。当时长征三号乙火箭失败已 经严重影响了后续合同,特别是紧接着要发射的亚太1A卫星合同的执行。 按照国际惯例,商业卫星发射只有在星箭得到保险之后才能进行。国际保 险界当时多次强烈要求中方必须成立独立评审委员会,对中方的故障调查 作出评议,这是承保亚太1A卫星的前提条件。

  独立评审委员会4月15日宣布成立,5月13日停止工作,总共只有20多 天。在此期间,独立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实际上只是召开了两次会议,即4 月22日至23日在美国的会议和4月30日至5月1日在北京的会议,实际工作 时间只有4天。由于发射亚太1A卫星使用的火箭是长征三号,而不是“2. 15”事故的长征三号乙火箭,因此,中方向保险商和独立评审委员会宣讲 的重点是长征三号乙火箭平台与长征三号火箭平台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长 征三号乙火箭的故障不会影响用来发射亚太1A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平台的 可靠性。同时,为重建保险商对火箭的信心,中方也向保险界和独立评审 委员会公布了已通过试验验证的“2.15”事故故障的阶段性调查结果。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的火箭制造机密也不会轻易向别人泄漏,在独立 评审委员会存在的整个过程中,中方从未打算让其帮助全面分析调查“2 .15”事故故障。因此,中方并未将全部故障调查情况告知独立评审委员 会,在此情况下,独立评审委员会怎么可能向中国演示“改进”长征火箭 的制导系统设计呢?这种“改进”从何谈起呢?事实上该委员会的评议意 见也仅仅是指出“未发现与中方不符的理由”,根本未向中方输出任何技 术。事实上,即使在独立评审委员会存在期间,中方也始终按照自己的计 划,积极地继续进行故障分析工作。可以说,中方完全是依靠自身力量, 查出最终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而获得了长征三号乙后续发射的连续成 功。

  《考克斯报告》花费大量篇幅反复说明,中方虽然在3月底确定了4种 故障模式,但到4月份就排除了包括随动环在内的两种模式,将焦点集中在 内环模式上。独立评审委员会介入后,经其“指点",中方“立即放 弃了内环模式”,“热衷地分析随动环”,进行了“独立评审委员会建议 进行的仿真试验”,并最终将故障定位在随动环。事实上,随动环一直是 中方的调查重点。4月初,中国专家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认定其故障性; 4月9日,决定进行随动环闭合回路半实物仿真试验;4月16日起,中 方着手编制仿真试验大纲,对试验方法及实现条件进行了一系列准备。中 国专家设计了箭体、伺服机构、速率陀螺数学模型,编制了试验用飞行软 件,准备试验用平台、仿真转台、箭载计算机等硬件,并安排生产了试验 必需的附加设备,如平台支架、接口电路、电缆等,周期一个月。这些工 作都是在独立评审委员会介入之前完成的。由于独立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只 是从亚太1A保险中派生出来的,而亚太1A保险也仅是中国长征三号乙故 障调查中期的短暂插曲,按照仅提供试验验证的结果这一原则,中方只向 独立评审委员会提供了有限资料,因此独立评审委员会了解的也只能是中 方故障调查阶段性的结果。《考克斯报告》称中方在独立评审委员会指导 后“立即放弃”内环模式,这与事实根本不符。中方是在5月中旬,通过 仿真试验,慎重排除内环模式,同时最终确定随动环模式的。中方的故障 调查一直凭借自身力量,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中国的故障诊断程序是经 过几十年实践检验而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考克斯报告》称,“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确定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惯性测量装置中,随动架转矩电动机功率放大器内部金铝合金线路连接处 破损。这正是独立评审委员会与中方官员开会时及在初步报告中指出的问 题”。这既与事实不符,也违背科学调查的基本规律。中方的故障调查过 程持续了5个月,做了大量试验验证。实际上,如此具体的故障原因的确 定,不经一定数量的试验,仅凭查阅调查初期阶段的一些资料,是不可能 得出的。独立评审委员会实际工作的4天,“2.15”故障调查尚处于故障 模式分析验证阶段,大量分系统、部件和元器件的试验尚未进行,怎么能 预知细化到元器件的最终故障点呢?

  《考克斯报告》认为,“2.15”事故故障排查过程使中方改进了制导 系统设计方案,而实际上,长征三号乙的这次失利故障虽然出在惯性平台 上,但其故障性质仅属于元器件的质量问题,根本不涉及平台的设计方案, 更不涉及所谓对制导系统的改进。不知《考克斯报告》所说的故障排查“ 改进了该火箭的制导系统设计”的结论从何而来?进而这种改进“可能被 中国用在未来公路机动发射型洲际导弹的系统上”的推论又如何得出?按 照这种逻辑罗列耸人听闻结论的《考克斯报告》,何人敢于相信?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互联网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