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9月26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经过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考古发掘,秦始皇陵文官陪葬坑终现天日,从而再次佐证了在秦始皇陵园的土层里不仅埋藏着宏伟壮观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而且藏纳着机构齐全、文武兼备和庞大有序的地下王国。
秦始皇陵文官陪葬坑,即陵园6号陪葬坑,是陕西省考古工作者于去年5月在秦始皇陵园西南角的封土内发现的。该陪葬坑平面呈“中”字形,总面积144平方米,系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坑体的前后室东西错位,前室陪葬品以彩绘陶俑为主,后室以活马葬为主。陪葬坑内出土了木车、陶俑、铜钺、陶罐、盖弓帽、马骨及马具饰件等。车和马骨均已腐朽凌乱。出土的12尊彩绘陶俑,最大的共同点是均头戴长冠,其中袖手俑8尊,御手俑4尊。袖手俑通高189厘米左右,均头戴长版冠,系冠缨,带尾系成蝴蝶结,上身着双层交领右衽长褥,腰束革带,面呈恭谨祥和、低眉颔首喜悦之貌;而御手俑通高190厘米左右,头挽髻,带双版长冠,长褥缠身,腰带紧束,双臂前伸,双手握拳作揽辔状,目视前方,一幅神心专注、谨慎驾驭的神态,衣下摆微后飘,给人以动感。值得注意的是,除御手俑外,所有的袖手俑均佩挂有陶削(书刀,刮削竹简之用)和砥石(磨刀石),在其左臂与胸肋之间有一用以插持成册简牍的椭圆形斜孔。8尊袖手文官立俑刻画的是一幅官署中整装在岗、静待官署长到来前的文官群体形象,他们袖手经立、臂夹简册,腰挂书刀、砥石,只要长官一声吩咐,便记录在册分头去办理各种事务。在6号坑中发现的这12尊彩陶俑没有一尊是精兵武将,秦俑身上悬挂陶削及砥石等文具,尚属首次发现。
秦始皇陵考古队专家段清波认为,冠在古代是上层社会、贵族身份的外化标志,“冠者礼之始也”,根据秦代尊位制度,这12尊头戴长冠的陶俑爵位应在8级左右。
在文官陪葬坑内,还出土了4把铜钺,有2尊袖手俑袖手部发现垂直的长方形孔,孔大小与夹绑钺的木柄尺寸相近,专家推测有柄的青铜钺是插在长方形孔中。这2尊持钺者,代表了他们从事工作的性质,即与刑狱有关。由此可知,该陪葬坑反映的是秦帝国的一个官府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工作人员由文官组成,是构成秦帝国中央政府三公九卿的官府之一,很可能是九卿中主管监狱与司法的廷尉或皇帝垂询的高级参谋。
据了解,迄今为止,在秦始皇陵区共发现了179座内涵各异、形状不同的陪葬坑,对研究秦始皇陵寝制度、陪葬坑的建筑结构及其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使人惊奇的是,众多陪葬坑普遍被火焚烧,而发现的这座文官陪葬坑是目前发现唯一没有被火焚的一座陪葬坑;从而否定了陪葬坑毁于沼气自燃和葬仪要求之说,进一步印证了史书上关于“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等记载。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9月27日第二版)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