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肇文) “为了博物馆的生存,我不得不亲自跑出去化缘。”昨天下午,中国古动物馆进行采访时,博物馆馆长郭建崴先生显出一脸的无奈:“没有办法,一边是一流的展品,一边却是严峻的生存危机,不得已,我现在最重要的业务就是跟企业套瓷。”
从身长22米的庞然大物马门溪龙,到1米多长、只有火鸡般大小的小型恐龙;从温文尔雅行动迟缓的食草动物,到长着尖牙利爪凶猛残暴的肉食动物;从古鱼类、古鸟类化石到古人类化石——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北京天文馆西侧的中国古动物馆,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天成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在仅有的不足3000平方米的展厅里,陈列着我国从事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几代科学家经过半个世纪采集的1000余件精品;在这些展品中,98%都是科学家曾经研究的实物标本。然而,这家隶属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博物馆,目前却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生存危机。
在古动物馆的化石展厅里,记者发现不管是距今4亿年前的“鱼”化石,还是大大小小的恐龙标本,都毫无遮拦地以最近距离展示在观众面前,没有其他博物馆通常采取的恒温恒湿等保护措施;郭馆长介绍,“树华古人类馆”是香港爱国实业家方润华先生捐资130万元帮助建设的,所以其展示条件相对要优越得多,而博物馆方面也想过改善一下化石展厅的展陈条件,“但是光是制作展柜、布置灯光恐怕就不下百万元的花费,”博物馆实在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据介绍,去年古动物馆全年接待观众只有两万多人次。博物馆有5名工作人员。为搞好科普,每个周末,中科院专家来这里当讲解员。从1997年起古动物馆每年都要举办的“小达尔文俱乐部”活动,尽管得到了对古生物学感兴趣的中小学生的一致欢迎,报名者每年都络绎不绝,但至今仍停留在每年只举办一届、每届只有二三十人的水平上。该馆还专门拿出一块巨型恐龙化石让孩子们亲手触摸。科学家们把科研的标本拿出来做科普,我们的社会不应该使这些中国最值钱的化石屈居在这样的窘境之中。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