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丛焕宇陈琦岩
100多年来,圆明园遗址无声地昭示着八国联军的罪行,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今年,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政府决定发掘遗址,修复圆明园,沉寂了多年的圆明园将部分恢复皇家园林的风貌。目前,发掘修复工作在紧张进行之中,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也相继出土,本报记者赶往北京进行现场采访。
专家学者敲定发掘保护方案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靳枫毅研究员介绍说,多年来,国家文物局及北京市的有关专家学者曾多次召开研讨会,研究发掘保护圆明园的方案措施。历经多次的讨论,专家学者的意见基本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先发掘,然后全部恢复圆明园的原貌。另一种观点认为,先发掘,部分恢复圆明园中有代表性建筑物。1999年,两种争议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北京市政府特地起草了遗址发掘保护计划。
2000年9月,北京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当月,国家文物局便做出批示:规划保护的遗址公园范围应包括遗址的全部;根据遗址及其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建议在保护范围内划出一定区域作为建设控制地带,保持与颐和园、香山等自然景观的连贯;山形水系和建筑遗址的修复应建立在科学的考古发掘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采取各种科学手段,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信息;遗址内古建筑的复建应以功能性建房为主,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复建面积应严格控制在古建筑的10%以内。
今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发圆明园主体遗址含经堂及长春园宫门遗址。4月,发掘人员正式进入现场。按要求,在恢复过程中,任何人为破坏因素都要被排除,原有的14个驻园单位除一所中学暂缓搬迁外,其他全部迁出。此外曾在这里居住的660户居民也全部迁走。
发掘中考古人员有惊人发现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着两条警戒线拉出的参观安全通道,我们走进了这座曾经恢弘、雄伟,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圆明园遗址。
24个考古探方整齐地布满千余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平整的地基、古老的排水设施,甚至两处地下供暖设施都已清晰可见。地面上还有零散的柱顶石与残碎石构件暴露在外。戏台下地井的四角各有一大缸,是最早的音响设施。
此次发掘的含经堂遗址位于圆明园东部的中内大岛上,曾是乾隆皇帝为日后养老准备的皇家园林。负责发掘工作的王策告诉记者,开掘前这里是一片长满了杂草的土丘,移走了1米多高的积土,原有的地基才显现出来。遗址现场有的地方盖着防雨布,有的支着塑料布,还有的完全裸露着,裸露的地方已有不少涂上树脂,多种保护同时进行。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与历史资料图册不同甚至图册中没有标注的结构。目前的发掘面积尚不足整个遗址的十分之一,新的发现还将不断出现。
在这次发掘中,考古学家已有惊人发现。世界上先进的排水系统便是其中之一。排水系统中地漏呈钱眼形,有方孔,上有盖子,而且地漏上精雕细刻,尽显皇家风范。在二宫门处有一个庞大的下水道,宽1米,高1米,它从西向东而来,却不注入湖中,而是奔东而去,有关专家认为是设计者不想污染净水。但污水最后通到哪里去了,这还有待更多的调查。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两间很大的暖阁,并由此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乾隆皇帝在圆明园的住所最终确定。供暖系统埋在地下,地表用大厚砖铺满,烧热了能保持相当温度。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在假山南北侧也发现了连地炕,分析可能是乾隆的嫔妃住的。
在发掘中,一些建筑构件,有的也许已经永远不能知其用途。比如,考古学家发现了6块奇怪的有眼石头,清华大学建筑专家指出可能是“压风石”,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仍没有人能说清楚。还有,发现了怀疑是乾隆的茶膳房,有6个砖洞,一个灶眼,但是,那么深的洞,灶眼又那么低,如何做饭?如何出灰?炉子又是怎样的?至今仍无人能解释得通。
现场挖掘佐证八国联军罪行
一位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考古专家数月的发掘,终于使得英法联军一百多年前劫毁文明的罪证大白于天下。已被确证经历焚烧的场所达七八处,考古学家发现了上万块被烈火焚烧过的地砖。他们在圆明园遗址上还发现了大批头断肢裂的石佛像、残破玉器,这些东西是英法联军劫毁该园的物证。
靳枫毅非常遗憾地表示,“虽然发掘很细致,但我们已无法再找到珍贵文物。”据了解,此次发掘,共挖出文物一千余件,包括陶范、玉饰件、玉瓮、瓷器、印章、雕像、琉璃构件等,大多已残缺。
圆明园遗址公园将分为六大功能区
对于圆明园今后的发展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决定在游客参观圆明园之余,向他们广泛征集有关圆明园未来复建的建议,并收集起来作为参考。
记者从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中看到,约3000位参观者认真填写了文物部门的调查表。据文物部门的统计,接受调查的参观者中近半数支持部分修建圆明园;值得注意的是,参观者的学历越高,对原址保护即不完全复建的支持率越高。
经过工作人员发掘后的圆明园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靳枫毅向记者介绍说,在考古工作圆满完成后,清华大学的古建筑专家将严格按照满清王朝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主持部分建筑的复建工作。
目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已经确定,它东至圆明园东路,南到清华西路,西至圆明园西路,北到规划公路一环,占地面积458.9公顷。为了体现其历史兴衰特征及整体风貌保护要求,规划将遗址公园划分为凭吊活动区、园史文物展览区、遗址游览区、休憩游乐区、综合服务区和公园管理区等6个功能区。
凭吊活动区以长春园的西洋楼景区为主,利用建筑遗址和其他实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园史文物展览区近期主要恢复长春园含经堂景组,远期将会另建展览馆;遗址游览区即上述两区以外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内其他地区;休憩游乐区、综合服务区具备休闲休憩功能。整体设计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昔日皇家园林的恢弘景象,体会到其重要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价值。
小资料圆明园
史料记载,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年,始成规模。圆明园荟萃中西文明精华,被称作“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典籍、珍贵文物、名画、中外各式精巧绝伦的艺术珍品等,被称为“东方博物馆”。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抢劫。为了掩盖他们践踏人类文明的野蛮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竟点起罪恶的大火,将这座中外罕见的艺术宝库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又遭浩劫,残存的十余处景区惨遭劫掠,一代名园成为一片废墟。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