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日电(记者原春琳)90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在今天开幕的首届北大论坛上,就文理科关系发表演讲,聊家常似的话语发人深思。
时光倒流。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文科生必须修一门理科课。“怎么修?”季羡林先生感觉到大家的疑问,做了一个很抱歉的表情:“当时我6岁,我也不知道怎么修。”
到了30年代,季羡林同时报考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你们知道两所学校的考题是什么吗?”季先生给大家设了一个悬念:“北大的国文题非常奇怪———何为科学方法,请以文撰之。”季先生顿了顿,接着说:“清华的题目更是让人想不到———《梦游清华》。”
季先生最终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当时学校规定文科生必须修理科的课,如果实在不行就用逻辑代替。文科出身的季羡林自然选择逻辑,他的老师是冯友兰、金岳霖和张松年。
尽管如此,季羡林认为这还没有达到蔡元培先生的初衷。“文理科不应该只是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与社会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台下肃然无声,等着季羡林先生的“妙计”。“可怎么结合,我具体也讲不出来,只能胡思乱想。”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季先生把“怎么修”的难题留给了台下师生们:“新世纪刚刚过了10个月,距离这个世纪结束还有九十九年零两个月时间,各位有很多时间可以考虑。”
说完,季羡林先生露出老顽童式的微笑:“规定时间到了,我主动下台。”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