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记者慕名来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公一号大墓”。虽然头顶上阳光灿烂、空气清新,但露天墓坑现场杂草丛生、污迹斑斑。指着墓地四侧被雨水、污水冲刷留下的累累斑痕,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馆长赵生祥悲叹道,这分明是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在流泪!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被誉为“东方倒金字塔”,其发掘工作被专家学者称之为“再现中国历史石破天惊的伟大事件”,1976年开始挖掘,历时10年竣工。大墓发掘出土的3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揭示了先秦时期丰富多彩的社会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由于各种原因,大墓发掘后的10多年,保护工作严重滞后。东西长60多米、南北宽38米、深20多米的巨大露天墓坑,自1986年发掘后任凭风吹、雨淋、日晒,几乎成了臭水坑和垃圾站。记者在墓坑现场看到,墓坑东侧的坑底腾起了几十米高的火焰和浓烟,原来是4个农民正用最原始的“火烧”办法在清除杂草。
去年8月,大墓所在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镇南指挥村的70多户村民,自发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新建了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布置展室、清理墓坑。但对于投资数百万元修建墓坑大型拱棚,南指挥村这个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的偏僻小村就再也无力承担了。
在20多米深的墓坑坑底,记者发现,由于长时期被雨水浸泡,南侧墓壁出现了明显的大面积滑坡痕迹。墓坑底部的主棺室因长期积水被泡塌,金字塔墓框的形状逐渐消失。赵生祥馆长告诉记者,若再不采取保护性措施,用不了十几年,“东方倒金字塔”将不复存在。本报记者郑少忠
《人民日报》(2001年11月18日第三版)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