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里竟然有骑车人来来往往(刘子平摄)
近一个时期,本报不断收到反映平遥古城保护不力、管理混乱的来信。日前,记者就此问题专程赴山西平遥县进行调查采访。
平遥古城是我国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县城原型,它是由城墙、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是中国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1997年6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报告指出:“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正式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如此珍贵的世界级文化名城,近几年却正遭受人为侵蚀。
据当地导游介绍,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的两眼水井为龟眼,北门为龟尾。除此还设有上东门、下东门、上西门、下西门。整个古城平面呈方形,周长6157.7米,城墙高6—10米,墙顶净宽3—6米,墙身用素土夯实,外包青砖。准确地说,平遥古城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范围内的整个老城区,总面积2.25平方公里;二是距县城6公里处的双林寺,总面积15609平方米;三是距县城12公里处的镇国寺,总面积13328平方米。这位导游讲,目前平遥古城的保护、管理情况很不乐观,一方面是大气污染严重,古城外不远处有10多个焦化厂、200多个炼焦炉,弥漫的烟尘把平遥古城罩得透不过气;另一方面是平遥古城规划太混乱、太零碎,三个部分不能有效利用,影响旅游业发展。
记者按导游的指点,从已被挖出“攀登眼”的南内城墙爬上墙顶,首先看到的是被称为“龟头”的南大门,“龟眼”现已变成两个污水坑,发出阵阵恶臭;城门旁,凌乱地停放着一些自行车,城门内堆着生活用煤。沿古城墙顶向东走,墙根下有一家木材加工厂,不断发出刺耳的电机声,干涸的护城河里全是垃圾。靠城墙内侧分布着纺纱厂、染布作坊、面粉厂等,这些厂房上面冒黑烟,下面流污水。在3米多宽的古城墙顶上,人力三轮车在招揽生意,拉上游人就绕城墙顶飞快奔跑,吓得步行的游人左闪右躲。一对外地来的老年夫妇,蹲下身子摸着印有“平遥城砖”的地砖,惋惜地说:“人在上面走已经是很大的磨损了,再允许让三轮车跑,用不了多久,砖上的字就会被磨掉。”
记者按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规定的“以古城墙为界向外延伸30米绝对保护范围内的整个老城区”走了一趟,发现古城四面均达不到文物保护的规范要求,要么是脏乱不堪的灰土路,要么是垃圾遍地的干涸护城河,或者是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进入窄小的古城街道,拉货的“巨力”、“时风”牌三轮驱动车和各种各样的摩托车来往穿梭,迫使旅游电瓶车拉着游客不得不在街道上躲躲闪闪,甚至连拉大粪的马车也大摇大摆地挤进街道,不时留下一堆马粪。据记者现场察看,古城内的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连著名的南大街也一样显得混乱不堪,但满大街却看不到维护交通的警察和维护秩序的值勤人员。
有着750米长的明清商业古街,是平遥古城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它位于南大街,著名的“日升昌票号”等名店、名铺都集中在这里。该街的一些店铺老板讲:“明清商业古街前几年开发得很不错。政府为了恢复古时的商业繁华景象,出台了鼓励经营者的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在此开店铺5年内免税等。但后来有关部门看到这里商业气氛不错,就不讲‘信誉’了,跑来强收税。为此和一些店家发生纠纷,对于不交税的店铺,就强行摘掉铺面门板。打这之后,有不少店家迁出商业古街,或者干脆不干了。”一位店老板指着夹在老店铺中炸油条的、卖饼子的摊贩直摇头:“这都成了什么样子了。”据住在附近的居民讲,由于政府有关部门不讲信誉,做买卖的人也就没有长远观点、信誉观念了,制假贩假、坑蒙游客的现象多了起来。有一家饭店,对外地游客一碗炒面竟卖到8元钱(当地正常价为2—3元)。至于仿古器、漆器等具有平遥古城特色的纪念品,质量更没法保证。
采访中,古城的老居民们说,看到老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遭到人为破坏,我们很伤心。一提起古城的保护,政府总是讲没有钱,可仅我们居民就掏过不少钱。比如,改造古城街道地砖,按人头我们每人交了100元;学校向外迁移,每个学生还要交2500元等。细心的居民算过账:每年,古城门票收入800多万元,相关产业收入还有4000多万元。古城的维护、管理跟不上,责任在县有关部门。
山西省文物管理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平遥古城目前的管理、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批评。他说,山西省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1处,而目前只有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它的价值非同一般。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利用的一盘棋还没有走活,特别是造成今天这个现状实在不应该。(本报记者李同欣)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