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友dyuer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234@staff.sina.com.cn
我第一次坐地铁是在上海,大概是九七年的秋天,彼时,我正在近沪的一座江南小城给一所师专的师范生上课,一个周末,预想去上海找一本好点的教材,那时恰逢上海的地铁刚开通不久,于是等到达了上海,欣欣然地入得地铁口,想初尝一把地铁的滋味。
进入略微温润潮闷的地下站台,嗬,等车的人还真不少,一会儿,列车呼啸而来,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我不由自主地被人流推攘着挤入了车厢,始觉察到手似乎没有抓的地方,脚也有点不知往哪里放,当列车启动后,这种不安的念头却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人墙让我可以靠得非常稳,根本不用考虑还需扶住什么栏杆。接下来,心被这种紧密窒息的状态窜掇着只有一个念头,就是盼着下一站会稀松一点,待列车在下一站刚停稳,站台上却有一群年轻女孩子呼啦啦涌进来,我被稀里糊涂地挤贴在了车门上,我的头部经过努力地后仰运动,总算维持了鼻子与玻璃车门一寸的距离,才保证没有把天生就不高的鼻梁压得更低。那情景不知为何却让我想起了夏衍的《包身工》里形容拥挤如沙丁鱼罐头的那段描写,虽然情境年代立场都不一样了,但那种窒息的感觉有点相似,有点滑稽,自己也不由觉得有点好气又好笑。直等到我从拥挤的车厢里钻出来时,我竟然回头好好地扫描了一下那群挤地铁时若无其事的女孩子,她们挤车时的那份张狂劲,着实让我佩服了好久,尽管我不过比她们大不了几岁。
走出地铁站后,看着被秋雨洗得清亮的上海街头,那一段路面有着黛灰色的青砖和梧桐更兼细雨的街景,似乎在我的面前砌出的是一首温和而婉约的新体诗,写着自在漫步的意义,我连着做了五个深呼吸,踩着从落叶乔木的行道树上坠下的稀疏黄叶,突然觉得,步行本身就是一种诗情,那是地铁无法带给我的一种浪漫感觉。
后来,我由于工作生活的变迁,很少再到上海去,偶尔去时也由于第一次的拥挤印象,就常弃地铁而改乘其他交通车,由于上海的交通总体还是很方便的,所以也足以维持我对上海地铁敬而远之的心情了。这只是我自己对于上海地铁的印象,也不知别人会不会和我一样,也不知这几年会不会早已不同于初开通时的状况。而我也常常是不再去想起它,也许想起来,不是单纯因为上海地铁的拥挤给我的印象不好,还包括当时遇到的那群年轻女孩没有淑女风度地一阵张狂的挤攘加重了我对上海人本身就不太好的印象导致的结果吧!
——广州地铁——
我坐得最多的地铁是广州的一号地铁线,这条线从城市东面天河的广州东站到城市西南角的西朗站,大约绵亘有二十几公里长,全程只需要半小时左右。也许我对之太熟悉,所以每一站的名字我能够挨着顺序说得一字不错,而且对每一站出口是通往广州的什么大型建筑也是清清楚楚。
我九九年冬天初来广州时也适逢广州地铁刚开通几个月的时间,也许是带着对这个温热城市的个人偏爱,从我第一次走进广州地铁明亮开阔的站台起,我喜欢上了广州地铁。
这条路线上十六个站台有着各自的风格,每一个站台的建筑装修是与站名有一定的相关联系的,东边的“体育西”站内是天蓝色调的圆柱子,与当地的现代建筑体育中心和天河城有相似的明快风格,而中途经过“烈士陵园”站时,是黑白二色的花岗岩石方形柱子,配着红色的楷体站名,显得雄浑肃穆,使人油然而生一种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而“农讲所”站则是用的如中国明式建筑的大红圆柱,配上鎏金的行楷字体,让人遥想起当年农民运动讲习所里的光辉岁月,再向西去,是广州有名的“陈家祠”站,站名却是三个浅藤黄色隽秀工稳的隶体字,浮凸于暗松绿色水磨石的八边形柱子上,显得厚重拙朴,颇有宗祠风范……
对于一个粗略了解广州历史古迹与人文环境的人,在坐地铁时就不难发现地铁建筑设计师当时独运的匠心,坐半个小时的地铁犹如在走马观看一部名城游记,眼前移步换景,脑海中掠过的就是广州的历史与现在。
前面说的只是地铁站内的建筑风格,其实广州地铁一号线最博采之处是这条二十几公里线路上的十几个站台上面几乎包纳了广州大部分的商业中心、高级写字楼及人文古迹,随便罗列出来一些吧: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中信广场、繁华的天河城广场、壮观的天河体育中心、广州的王府井、时尚前卫的中华广场、商业步行街北京路、革命胜地农讲所、烈士陵园、最具岭南建筑特色的广东七十二陈姓人家的陈家祠等等,一号线路犹如一根金线,串起了一根城市商业与经济,文化与历史的珠链。
广州市政很重视地铁的修建,二号线已在建筑施工之中,三号线的方案也已确定,可以想象广州地铁正在构建一张城市地下的交通网,清洁安全,方便快捷,正如它的广告口号,地铁为城市提速。
同时值得一赏的是广州的地铁配套设施不错,给乘客有一种很亲和的感觉,比如它的自助售票系统与人工售票系统同时运作,完善的列车安全标志与服务措施,各式各样的储值票与单程票可以方便不同乘客的需要等等。难怪广州地铁在参评羊城新八景时当之无愧地成为候选景点。交通线路能成为一景应该说它本身就不仅仅是一条道路了,也不会仅仅因为它是一种较为现代的交通工具,而应该还得益于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能够将历史与现代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来的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
——北京地铁——
北京的地铁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地铁,具有权威色彩与平民色彩共溶特性的地铁,也可以说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地铁线。
北京地铁现有的线路是由一条环线与一条横穿其间的水平线组成的一个逆转90度角的“中”字形,换乘点分别位于复兴门与建国门两站的环线与横线交叉点处;北京的地铁站在地面上不如广州的地铁站起眼,标志也嫌平淡了点,有时不太好找,各站内部的装修也有简朴与气派之分,最好的一段应该数在长安街下近天安门那一带的地铁,地面站是仿古的琉璃顶,站台里的墙面上有气壮山河的浮雕、瓷画等,景物当然都是中国人最熟悉亲切不过的长城、三峡之类,且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地铁站由于年代久远,天花吊顶略显得陈旧了,灯光不如其他两个城市的地铁来得明亮似的;机车也不是特别好,是长春国产的,比起现代流线型的地铁列车来,北京的机车更象是路面上跑的火车,运行时不太平稳,速度也慢了点。当然这些只是北京地铁给我的一种表面上的铺陈,其实它的特点还是体现在我开篇所说的权威性与平民化共溶的特性。
首都自有它的特色,地铁站就很好的表现出来这点,据说北京的地铁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建成使用,当时只有一条从东向西的横线,中点在天安门附近,横穿整个长安街,复兴路,当时它的作用只是为中央领导人提供交通方便,平民百姓是无法乘坐的,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地铁犹如中南海一样的神秘与遥远。直到改革开放,地铁也扩成了现有的线路,同时也对老百姓开放了,于是每天早上搭地铁上班的北京人不计其数,有的人因为地铁的便利而节省了不少路途上的时间,但也可想而知地铁的拥挤程度,如今城市的增容让北京地铁显得太老了,老得有点不堪重负。相对来说,北京地铁的收费是最便宜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乘客得去售票窗口买票,进站得有专人检票,没有其他变通的方法提高入站的流量或者节省入站的时间,多多少少还带有计划体制下的一些古板痕迹。
虽说广州人会做生意,但北京人在地铁站内做生意的活络可不逊于广州人,北京地铁的站台上设有许多书报小摊,就象早上在胡同口卖豆浆油条一般热闹而亲切;去年我在北京时,一个冬夜在建国门站等候一位远来的朋友,北方的冬夜我不是特别习惯,天气寒冷且有风,就在百般无聊枯燥之际,突然听得地铁口传来一首吉他伴奏的流行歌曲,三个吉他少年低戴着棒球帽,卖力而专注地弹着吉他,唱着歌,他们的面前摊着一个旅行背包,上面是星星散落的纸币与硬币,当一拨拨的人流涌出地铁站路过他们身边时,有的停下来驻足聆听,有的顺手扔下一两元纸币就消失在出口了。我在那里听了近半个小时,直到看他们离开,发现他们一个晚上竟也收入不薄。
当我见到朋友时,见面就说,我很喜欢北京的地铁,因为我在北京地铁口生平第一次听了一回流浪歌手的演唱,这也是一次将枯候转变成快乐的回忆。而我知道广州地铁是不允许卖艺的,即是开设地铁站内的商铺也是规范得多,但生意也似乎比北京冷清得多,这样两相比较,觉得北京的地铁真是显出其平民化来,票价最便宜,坐的人次最多,且衍生出的生意最红火,直让人觉得几十年沧海变桑田,地铁也如旧时王榭堂前燕,现今已进百姓寻常家的普通平凡。据说北京的地铁票制也会进行一系列改革了,它会如那流浪的歌声一样,在突然之间就感动你,让你忘记不了它的那份如家一般随和亲切的好。
三大城市的地铁也真算各有其特色,对于上海的地铁,我可能有点失之偏颇,且印象浅淡,不好再多说什么,但若单纯从坐地铁的感觉来讲还是广州的地铁最舒适,因为它总是不那么拥挤,总是开得很快很平很正点,广州人是很小心地经营着地铁沿线的一切,借助地铁打造现代城市的一方经济文化阵地,也足见广州人很善于自珍;很善于创造。而北京地铁,它是由最高贵的身份演变成最亲和的平民,到现在它更是许多普通北京人最钟爱的交通工具,它有点老,有点累,但它总是在尽心尽力地呵护着每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它的这份深沉,让我们更多的想起自己最熟悉的母亲。
   定短信头条新闻 足不出户知天下大事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