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经历了两个月前的“生死攸关”之后,位于上海武定路1133号的中国第一家性文化博物馆终于出现转机,迎来了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的曙光。
虽然一个月以来连续地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身心俱惫,但博物馆的创办人刘达临的心情非常不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越来越光明了,虽然困难还没有完全过去。”
两年多来一直苦苦挣扎,两个月前又濒临关张的性文化博物馆何以在短时间内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呢?
-风雨飘摇的10月,博物馆发出SOS
10月8日至11月20日,刘达临在台湾讲学,而这段,恰是上海的博物馆最难的时候,刘达临称其为“风雨飘摇”。
自从4月26日撤出南京路以来,博物馆每月“入不敷出”的境况依旧如故,对此,刘达临是有思想准备的。博物馆新搬迁,观众不可能一下子就来很多,经济上的支持、合作者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他想再要坚持一阵子。但他的稿费收入只够他坚持半年。到10月份时,眼看着已经付不起每月5万元的房租了。房东——一个香港老板驻上海的办事员隔三差五地上门催交租金,并几次说要把馆给封了。情急之下,博物馆的总经理、医学博士胡宏霞女士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性文化博物馆濒临关张,谁来拉它一把?
媒体对此报道之后,有20多家企业和个人与博物馆联系合作,一个月之内,博物馆迎来了柳暗花明。
-性文化博物馆在新浪网上车水马龙
从11月底到上周,“中国性文化网上博物馆”的条目在新浪新闻中心的首页要目中连续出现了20余天,火爆异常,点击量达每天几十万人次,天天入围新浪浏览量排行榜前列。
文化频道的主编侯小强对记者说,他是在注意到11月3日新浪发的“性文化博物馆濒临关张”的消息访问量非常高,被读者高度关注的情况后产生了把“性文化博物馆”搬到网上的想法的。他不理解,既然这么多人关注,怎么会关张呢?11月中旬,他与刘达临取得联系,刘痛快地答应了。
侯小强说,办网上展馆,除了网络所追求的眼球效应外,也是对刘教授的声援,同时也为强化性教育、改变性观念献上网络的一份力量。
侯小强认为,这些展品让人想到的是美的东西,文化的东西,而与“黄色淫秽”是毫不搭界的。他对刘教授的使命感比较尊敬。
侯小强同时在网上搞了一个“你怎么看待中国性文化博物馆上网”这件事的调查,结果截止到25日,有6万多人投了票,其中57.70%的人认为这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举措”,认为“不值一提”、“与我无关”的占32.62%,9.67%的人认为这是“伤风败俗,谬害不浅”。一般来说,投票人数大约是实际浏览人数的1%,如此算来,到网上展馆参观的人数当在五六百万以上。这与在上海的博物馆两年来只有五万多人参观反差太强烈了。有网友评论说,这是因为在网上浏览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但这种解释多少有些牵强。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大大方方地走入博物馆看一个性文化展览,不应再成为一件害羞的事。
-11月,博物馆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
11月份,性文化博物馆实现了单月收支平衡,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20多个月的头一回。其中原因,除了观众人数有所上升以外,房租减少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刘达临说,在这件事上,总经理胡宏霞立了大功。
刘达临对于武定路1133号这个博物馆新址是比较满意的,虽然地方不如南京路繁华,但清静一点,倒也符合文化的味道。老刘最看得上的地方是这处房子有两排大玻璃窗。他说:“以前我在室外做广告,要受到干预,可现在我在室内做,谁也干预不了。我在窗户里挂一个大牌子,用灯光一打,外面看得很清楚。”
刘达临感到比较难受的一点是,他只需要二楼,但房东要他必须连同一楼一起租。老刘无奈之下接受了。本来他想再把一楼转租出去来补贴房租,但一直没能租出去。这样扛了几个月后,总经理胡宏霞经过与远在香港的房东多次交涉,终于说服对方同意修改租赁协议,把一楼从租约中去掉,从而使房租从原来的52000元降到了28000元。
-性文化展火爆蓉城杭州分馆开张大吉
12月初,四川省计划生育宣教中心举办了一个有关艾滋病的科教展览,加入了刘达临的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内容。开幕时,刘达临在成都亲身感受了他意想不到的火爆场面。他一直被热情的观众包围着签名,他带过去的性学著作一天之内就被一抢而空,不得不紧急从上海调书。其中有些书是非常贵的,高达1680元一套,连刘达临自己都觉得价定得太高了,竟然也一本没剩。
成都的热劲儿还没过去,杭州的分馆也于12月15日宣布开馆了。虽然主办方非常低调,没做什么广告,但在开馆当天,便有200多人参观,第二天增至300多人,第三天下雨,但也来了好几十人。
这个分馆是刘达临与一家杭州比较大的广告公司合作的。分馆的地点非常好,就在浙江省展览馆,而且合作方与当地媒体及旅游行业的关系非常好,刘达临非常看好它的前景。
下个月,还是在浙江,刘达临在上海之外的第二家分馆又要开馆了。这个馆位于桐卢市的女儿村,主题内容是中国古代妇女文化,虽然不是性文化,但也涉及性。
与杭州和桐卢两地的合作刘达临只是提供展品而不参加管理。刘达临收藏的性文物共有1800多件,放在上海主馆的还不到一半,还有大量的文物没能与观众见面。于是,在外地建立分馆的想法便应运而生。他说,他要用分馆挣的钱来支撑上海主馆,争取在1至2年之内达到自给自足。
在三大利好即房租降低、观众人数增加、外地分馆顺利开馆的刺激下,刘达临看到了转机,看到了性文化博物馆的光明前景。
回想起在南京路的风风雨雨,回想起黯然离开南京路的情景,刘达临有太多的感慨,他这个博物馆竟然引发了那么多激烈的观念冲撞。
-风雨南京路,有太多的观念上的阻碍
今年4月26日,是博物馆在南京路上的最后一天开馆。刘达临与员工们在闭馆前向博物馆的最后一批观众鞠躬致谢,然后宣布闭馆。那一刻,刘达临潸然泪下。
刘达临对记者说,博物馆退出南京路,主要缘自观念上的种种阻碍,特别是来自于管理部门的观念阻碍。
当初,刘达临的性文化展是这样走入南京路的。当黄浦区的官员想为南京路这条上海著名的商业街注入一些文化内容时,他们看中了刘达临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展。于是,一位主管副区长出面让新世界百货与刘合作,由新世界提供场地,提供前期资金,刘提供展品和管理,若有盈利,双方平分,若有亏损,则由新世界负担。这样,1999年9月2日,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在南京路开幕了。
尽管场地很贵,一个月要6万元,新世界还在前期投入了几十万元,但考虑到博物馆地处繁华的南京路,人流量很大,他们还是很看好博物馆的“钱”景的。
来自方方面面的观念上的阻碍,使得这个在国内外知名度极高的性文化博物馆一直举步维艰。
-阻碍之一:南京路上不能出现“性”字
博物馆虽然在南京路上,出口却在一条小胡同里,而且没有门牌号,距南京路只有十米,可观众很难找到。特别是外国人,更找不见。曾经有几个日本人,从南京东路的外滩,一直找到南京西路,找了两三个小时找不见。有一个美国人,来上海三次才终于找到刘达临的电话联系上。
本来问题很好解决,在路口挂一个小的指路牌就可以了。可是南京路步行街管理办公室说什么都不让挂,说“性”字不能出现在南京路上。刘达临把“性”改成“生殖”,还是不让。对方的依据是国家工商局于1996年下发的一个关于“性产品不能做广告”的通知。刘达临据理力争,说第一这不是广告,而是指路牌,第二这不是性产品,而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可结果是徒劳。对博物馆来说,这是致命的,等于把观众的来源给扼杀了。
后来,刘达临准备与管理办打官司,但由于合作方新世界怕得罪人,不同意打而作罢。
-阻碍之二:“广告”反着挂,南京路上一大奇观
性文化博物馆是在一座百货大楼的八楼,没有招牌,物业统一在一楼出口处为各个楼层的不同单位设立指示标牌。八楼的指示牌就是“中国性文化博物馆”。这牌子刚出来,南京路步行街管理办公室就来了,说“性文化”不能做。于是,刘达临变通一下改为“生殖文化”,挂了几天,管理办公室还是勒令将其摘下。博物馆无奈,只好将牌子翻过去倒挂,过往行人仍可以从背面隐隐看到几个字,多少起到一点指示牌的作用。此事后来被报纸报道为南京路上一大奇观。
-阻碍之三:申请旅游定点单位,审批者不敢签字
南京路开馆以后,由于观众不多,刘达临想到了与旅行社合作。几家旅行社的人来看了之后都觉得好,但提出要想将其安排进旅游线路进行正规操作,博物馆必须要有一块“旅游定点单位”的铜牌,这块铜牌是需要旅游部门的批准的。
于是,刘达临写了申请交到市里批。市旅游委第一次派了一个科长来,边看边夸:太好了!太好了!这个展览意义太大了。可回去以后,没有下文了。几经催促,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个处长,又是全盘肯定一番之后没有了下文。后来刘达临通过侧面了解到,一个管审批的副主任,要他签字时,他不敢签。
刘达临说,等博物馆站住脚了,他还要去跑这个事。
-阻碍之四:中级职称以上才能看
南京路的展馆里还有一个小展室,一些比较暴露的春宫画等展品被单独放进这里展览。门口还挂了一个牌子,上写:中级以上职称者方准入内参观。刘达临说,这是管理部门的要求。
身居闹市却门庭冷落,性文化博物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每月连6万多元的房租都收不回来,更别说赚什么钱了。这种情况下,新世界百货也不愿再继续往里投钱,合作双方的关系渐渐出现问题。今年4月份,新世界提出提前中止协议,双方的合作就此结束。
-两年来的社会评价:看过展览的观众没有说不好的
令刘达临感到欣慰的是,博物馆一直惨淡经营,却受到国内外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有哪一件事能像这样总在被不断地报道?因为人家同情你。”刘达临说:“看过展览的观众没有一个不说好的。有很多人对我说,刘教授,很佩服你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能坚持下来。”
还有不少人为博物馆捐款。一个多月前,一个美国人看完展览后,拿出1000元钱来,说表一点心意。6月份,一个60多人的日本团在参观完后吃饭时,有一个人拿出一个口袋募捐,每人都差不多捐了100元人民币;一个北京小伙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交给刘达临,无条件让他使用一年。
刘达临说,社会各界的关注表明了人们对性文化的重视以及性观念的转变。
-我想通过我的研究,把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忽视的、否定的这样一种文化挖掘出来
刘达临说:“开办这个博物馆,开始是为了研究,收集了一些东西。越收集越多以后,感觉到这部分文化被毁得太厉害,感到痛心不已,就想抢救它。我想通过我的研究,把千百年来被人们所忽视的、否定的这样一种文化挖掘出来,并通过我的宣传把它传下去。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爱好,也不是为了写书服务的,而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我已经69岁了,再活10年不得了了吧!”
刘达临说,靠着源源不断的稿费收入,他完全可以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但他觉得人活着要做点事。近1个月来的四处奔波,他的体重从95公斤掉到80公斤不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达临的嗓子已不能大声讲话,可上海师范大学的计生干部们来参观时,他还坚持亲自做讲解。
刘达临说:“我也希望通过研究性,宣传性,能把人们的性观念往更深更高的层次上引。”
-在中国,性禁锢的大门已被打开了,但只开了一半
对于中国人的性观念现状,刘达临认为,从社会来说,性禁锢的大门已经被打开了,但只开了一半;从老百姓来说,性观念新旧交杂,对于一些年纪大一点的人来说,甚至对一些中年人来说,保守的性观念还存在。对年轻人来说,一代比一代要开放,而且开放的差距很大很大。这样开放得太快以后,就需要控制、引导。
刘达临说,什么叫做性文明?就是健康的自由,合理的控制。
“我希望这个展览能从一个方面使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性,能够看到性首先是非常自然的,五千年来,老祖宗就是这样的,不要有神秘感。通过展览让人们看到中国丰富悠久的文化,能鉴古治今。”
也可以这么说,刘达临办这个博物馆是希望能转变人们的性观念,但这个馆能否生存下去,也有赖某些人转变性观念。
-走入性文化博物馆你会有很多意想不到
性文化博物馆的展品并非只是性器具、春宫画等容易让人产生性联想的内容,还有许多通常人们一般不会将其与性联系到一起的展品,这是记者参观后的一个总体印象。
比如我们常见的石塔、教堂、“且”字石雕、双鱼图形、青蛙、捣蒜用的槌与钵、一些环形饰物等,都与古代性崇拜有关,看过介绍之后,你才会认识到其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再比如我们常说的“压箱底”,在古代是女子出嫁时,妈妈给放到陪嫁的箱底的小盒子。待入洞房时,才拿出来看。所以,“压箱底”是我们古人的一种性教育工具。
所以,只有当你看过之后,你才明白,原来“性文化”的范围是很广的,切不可一提“性文化”就想到性交。
正是由于展品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很多人在看完后会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很大距离。一位从广东来的参观者对记者说,这些展品与西方的人体油画比起来,简直不算什么。
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很有条理,共分为“性进化”、“性崇拜”、“性压迫”、“性教育”、“性保健”等10个部分。
-附:刘达临其人
刘达临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性学家,1932年6月生于上海,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刘达临是在50多岁进入上海大学任教后开始性文化研究的。对于自己的前半生,刘达临说自己白活了。
从1989年至1990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地主持了全国两万例性调查,轰动了世界。许多海外报刊称他为“中国的金西”(金西是50年前的一位美国教授,曾成功地主持了17000人的性调查,当时轰动了世界,从而成为世界性社会学的奠基人);美国的《时代》周刊评价他是引导中国进入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四次被选为亚洲性学联合会的副主席,并被授予“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文并摄/本报记者李立强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