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从3月19日一家四川报纸传言“诗人汪国真开火锅店”开始的。文章描述了“诗歌变火锅,汪国真为钱所困”的窘境。十几年前红透大江南北的青春派诗人,一度淡出人们视野的汪国真,因此被以极不情愿的方式再度聚焦。
汪国真在北京四环路以外的工作室里接受采访两个多小时。他的手机不断响起,每每这时,汪国真便把黑框眼镜的一条腿儿挂在耳朵上,另一条垂在腮边,专注地看手机上显示的陌生号码。
“火锅事件”之后,46岁的汪国真惯于和不同的人重复的同一句话还有:“《汪国真诗文集》一直卖得不错,怎么能说无人问津?”
十余摞《汪国真诗文集》码放整齐,摆在窗前凌乱的桌上。“仅2000年就有七八种版本,看,还有盗版的。”已经不再年轻的诗人站在桌前俯视这些诗集:“市场喜欢什么书,盗版书商最敏感,盗版书这么多,怎么能说我的诗没人看、卖不出去?”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汪国真的诗在少男少女中引发狂潮。以汪国真为诗歌符号的这10年,成为一张测试当代青年诗歌热忱、兴趣喜好、文化倾向乃至人生观念的敏感试纸。
汪颇为自信地说:我一直没被读者遗忘,大学生对我也很熟悉。“2000年11月,山东省高校工委请我为山东省大学生诗歌征文比赛当颁奖嘉宾,念到我的名字时,台下一阵欢呼声起。签名的围上来,水泄不通。”汪这样回味作为诗人的辉煌。
就像不能绕过琼瑶、罗大佑、席慕蓉,汪国真在20世纪某一年代的诗歌刻下了自己的痕迹。“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当时,发行量最大的《读者文摘》(现名《读者》)在杂志卷首语中摘发了汪国真这首《热爱生命》,广为流传。一度,少年们的摘抄本里满是汪国真的诗,借他的诗作为毕业赠言,成为校园时尚。“汪国真校园讲演热”亦持续高温。乃至1990年《南方周末》头版打出通栏标题《汪国真:缪斯钟爱的男人》。
窗外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在汪国真的诗流行的年代,曾有评论说:有青春的年代,就有汪国真的诗行。但是现在的青春和从前的青春不一样了。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个子越蹿越高,这些染着黄发、说着“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青少年们,热衷吃快餐,到网吧聊天、玩游戏,看外国大片,追韩潮看韩剧,钟情于F4。宁夏大学新闻系99级学生刘川说,我觉得这种谈人生的诗已经落伍了。它们听起来矫揉造作,节奏太慢,况且我们为什么要按照他们那个年代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方式生活呢。我们更注重自身体验。他兴味盎然地说,我们现在上网聊天,有很丰富的时间“经营”自己。《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等漫画读物更接近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
几个正在实习的大三女生说,我们每个人都忙着应付许多现实问题:出国、考研、考托、考G、实习、找工作,哪还有欣赏诗歌的喘息空间。“网络文化快餐其实很无聊,可是诗歌就能给我们带来情感慰藉吗?”
汪国真也试图探讨自己的诗与时代、时尚、流行的关系。他不太上网,感到网络“厉害”,是因为网络扩大了他“诗歌成火锅”的传闻。诗人评价自己:偏传统。他说:“我的诗会流传多久?这个话不能由我说,要由时间和读者来作证。”
为之作注脚的是来自北京图书销量最大的西单图书大厦的消息。从2000年6月以来,共卖出《汪国真诗文集》250余套,近千册。23岁的文学部张小姐分析说,来买汪国真诗集的还是八九十年代读过他诗的人,他们长大了,仍然喜欢———他的诗属于那个时代。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室研究员白烨分析,汪国真的诗有一种浪漫和激情。在当时文化相对单一化、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的社会条件下,积极向上、清新平白的汪国真的诗符合了当时青年的口味。但10年来,他的诗和他所从事的诗歌写作,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而且不断地边缘化。现状是:文化步调杂乱无章,市场宠辱不惊,读者见怪不怪,文化不尴不尬。要坚守住以往的写作,对于一个少年老成的诗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个人的事。
汪国真自1993年即开始研习书法,一些酒店和旅游胜地都有他的字,其书法的价位已成“商业秘密”。目前他正学习谱曲,计划用3年到5年时间为180首唐诗、宋词、元曲作曲。
一个人曾经带来一场“潮”,这场“潮”又很快退却了。
曾经,一个人用坛子把庐山的云彩装回家,想要装点他的花园……讲的正是“时过境迁”的故事。
时过境迁。从某种意义来说,汪国真像是匆忙的时代路过的一棵清新的柳树。时代往前走着,这时候,我们会记起汪国真的经典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本报记者徐虹、崔丽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