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10日电今天,是王小波逝世5周年的日子。中午12时,记者登录一家网站的“天堂网吧”,此地有专为王小波5周年祭而做的专题,点击达18390次。王小波的崇拜者在网络灵坛点燃盏盏明灯,王小波文集、王小波在线和王小波网上纪念馆等特色网站上,粘满了怀念文章。
此前一晚,北京文化圈颇有声望的万圣书园总店醒客咖啡厅迎来了开业以来顾客最多的晚上。一群王小波生前识与不识的人相聚在这里,不时有书店的顾客加入缅怀的行列。
这场“王小波与他的后继者”主题纪念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创策同盟工作室一群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发组织的。新闻系四年级学生宋广辉在邀请嘉宾的时候,无论是丁东、崔卫平、孙郁等知名学者,还是安替等新生代网络写手,都没遇到推托。因为是王小波,大家都愿意来,都愿意说。
时间没有冲淡一切,5年似乎只是时间上的点。对很多熟知王小波作品的人而言,“小波似乎就在那里,微歪着头,带着孩子气的笑。”
王小波在死后享受了莫大的哀荣。他的小说和杂文,被称为“文字的狂欢”;他的文章中传递出的自由自在和平民气质,被评价为中国“文化精神谱系上的异数”,备受推崇。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始,他在青年中形成的影响,现在还在不可知之数。
王小波当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是东风2楼235室。许多年后,有读经济学院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在一日黄昏,径自上楼,穿过两边摆放着一堆堆杂物的狭长楼道,默立门前,不敲门,静静地站两分钟,然后走掉。
有人试图探讨王小波出其不意的持久影响力来自何方。学者孙郁在发言中说,中国人有一种希望“成圣”的传统文化心态,这距离人的纯真本质很远,毕竟大家都是普通的人,王小波却积极倡导和践行另一种标准,那就是人首先要活得“有趣”,他反对伪道学。
王小波的“有趣”被不同的人一再提及。人们怀念有趣的王小波,一个可爱的哲人。
人大劳动人事学院99级学生陆源读到王小波的一句话“文学首先要有趣”,这让他开始重新认识文学,进而鼓足勇气在“文学殿堂”的大门外“溜达”。编者艾晓明在《思维的乐趣》中说:王小波的杂文,第一是可乐。也的确如此,一些艰深的问题,他用最平常好笑的话来说,就像他的小说一样,有许多句子令人笑煞……
一些艰深的问题,王小波用最平易有趣的话来解说。所以有读者说:“参加完了他的追悼会,满怀悲痛,回去翻他的书,又吃吃发笑,好像不正常一样。”
在高三学生、网络写手、新浪专栏作者胡坚看来,很多王小波的崇拜者对偶像的解读其实是千奇百怪的:技术派的爱“黄金”(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印象派的爱“白银”(王小波作品《白银时代》),还有成天胡思乱想的爱“青铜”(王小波作品《青铜时代》)。他本人立场不坚定,常常游移于这一切之间,朝秦暮楚。但是,站在这一切的门槛上,手搭凉棚向后回望,胡坚首先看到的是带来无限欢乐的两个字———有趣。
天津女孩、网友灵羽无双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如王小波期望的那样“智慧起来,有趣起来”。
读王小波的一代年轻人相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已经习惯了无趣的生活。“我们屡遭磨难,我们抱头鼠窜,但追求有趣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很久。”
关于有趣,王小波自己曾有一句壮语:“你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其余的管他妈”。被归纳为王小波式的“有趣”,包含他的狡黠和智慧、快乐和理性,以及学者崔卫平所说的他激情饱满的狂欢式文体。即使是王小波的忠实F ANS,也有人承认,如果要从卡尔维诺等人开始清算,作为作家的王小波独创性是有限的。但是显然谁都无法否认,对于中国的广大普通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王小波的作品确实形成“冲击”,他用“有趣”,也用有趣中涵盖的其他东西,把许多人引向“智慧的世界”。这个冲击波,5年后还在。
就是这样一些暂时可能还无法廓清的魅力,让一批青年以网络为出版载体,以北京西祠胡同B BS“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和新浪文化频道为创作园地,思想和笔法上都不同程度地模仿王小波的风格,写下了一批富有生命力和批判精神的篇什。“王小波门下走狗大联盟”的版主欢乐宋解释,郑板桥有一闲章,上书“徐青藤门下走狗”。“门下走狗”这个提法既意味着对前辈的尊敬,也有自谦的意思。“王小波并不是完美的人,我们只不过是欣赏王小波的精神,喜欢王小波的作品,并且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王小波。”他说。
迄今,在这个王小波迷们最大的原创网络文学社区上,已经有3000多篇原创小说和杂文随笔。
N etor网和王小波网上纪念馆的创建人m imi讲述这样一个设想:“有那么一天,当一个半大的孩子,一个好奇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在图书馆里,在书籍里,突然看到这个漫不经心的大汉,看到王小波这个陌生又平凡的名字,看到介绍他的文字,读到他的文字和小说。他笑了一晚上,然后开始沉思。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他觉得心灵的眼睛睁开了。从此,这双眼睛再也无法对光明和太阳掉过头去。一个人就是这么诞生的。”宋广辉、记者原春琳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15秒快速订短信 精彩资讯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