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正在紧锣密鼓为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下个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要来实地评估。据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有6项:能代表一种独特的成就;在一定时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等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可以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群或景观的杰作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作品;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实质关联。明孝陵,它行吗?
6月13日,记者随前往检查的市领导汪正生、王燕文走进1281年开始营造、1413年前后竣工、纵深达2620米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陵区,对沿线分布的30多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作了完整的游览,信心大增。
从南京农业大学对面起步,这里有一高9米、宽6米的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额上横刻楷书“诸司官员下马”,此乃下马坊,为整个陵区的起点。下马坊西行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券门三洞,刻有浮雕花的须弥座以上全为砖砌,明代初制砖业之发达可见一斑。南距大金门70米处是长宽均为26.86米的四方城即碑楼。楼内正中置明成祖朱棣为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楼向西是蜿蜒约1200米的神道及石像生,神道尽处是直通陵宫的五龙桥。跨进陵宫门,两侧树木森森,中间3道青石板、4道磐石路笔直地缓缓向上,“前朝后寝”和三进院落的格局一目了然。
站在宝顶向下望去,层层叠叠青翠中可清晰地看到,整个陵区自由与规整相结合,先疏后密,从低到高,主次分明,层层推进,显示出文化和艺术的极高境界。尤其特别的是明孝陵的陵宫依照的是宫殿格局。唐、宋帝陵为上、下宫制度,设计理念上注重的是灵魂;而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紧凑有序的三进院落制度,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同时,还首创了在封土及宝城前面建筑方城和明楼,使后寝更显气势雄伟。明孝陵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帝陵制度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所沿袭。
正因如此,2000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权威人士来此考察后认为,明孝陵自身价值已符合6条标准。但记者仍然有些担心。不是担心历经战火,部分建筑已经残缺,因为这些有的可以作为历史沧桑的见证,有的可以“修旧如旧”,事实上多处修缮正在加紧进行,担心的是相关环境的协调,因为环境的协调和政府、群众的保护积极性也是申报项目必备的条件。目前,陵区内部所有商亭、摊点全被拆除,但周边环境仍令人皱眉。比如下马坊公园外有不少小门面小摊点,凌乱无序;公园东北角一处低矮棚屋十分煞风景,据说是一家非常“坚强”的“钉子户”;公园西北角是几排平房,完全挡住了视线,据说是某社区居委会的房子;更让人尴尬的是,下马牌坊向西的神道被几家企业、单位切断了,参观者得掉头经过杂乱的公园外围,反方向进入大金门……看来,明孝陵要想一举申报成功,必须得到广大市民和单位的理解、支持,必须真正举市申报。俞巧云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