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搬迁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昨日记者从沈阳市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正在开展施工的重庆云阳县夏黄氏节孝牌坊搬迁工程作为整个三峡库区地上文物搬迁的第一个工程,因其难度系数大、意义特殊而引起了国内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骄傲的是,承担此次搬迁施工任务的是沈阳一家颇具实力的建筑公司,他们的工人每日都穿着标有“沈阳古建”字样的服装奋战在三峡施工的第一线,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新闻现场】
清晨5时,沈阳故宫古建筑公司的30余名工作人员便已吃完早饭,开始一天的施工任务。现场指挥人员刘伟民告诉记者,尽管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0点多钟,但是为了保证工期,工作人员都自觉地晚睡早起,抢进度。
据介绍,夏黄氏节孝牌坊坐落在一个近50米高的土丘上,由于年代久远,鲜有人到此观赏,根本没有通往这里的道路。为了能保证运送必要物资车辆的畅通无阻,经过连续八天的紧张施工,工人们硬是在这里开出了一条长30米的山路。
现场指挥人员告诉记者,今天将要完成的是夏黄氏节孝牌坊最高点的一个构件的拆卸。这个构件是一个由三组斗拱托起的屋面,屋面的挑檐部分因风化已经严重缺损,屋面的正脊也只留下很少的一部分。据了解,拆卸这样一个屋面的技术难度首先是在拆卸过程中不能依靠任何机械设备,因为使用机械设备时很难掌握好力量的大小,必须完全依靠工人的双手,凭感觉先慢慢地将构件松动,然后再一点点地拆下来;此外在拆卸其中一组斗拱时,另外两组斗拱必须进行相应的原地加固措施,否则会因力量失衡而发生意外。正在跳板上松动构件的工人老吴一边仔细地移动着手中的构件,一边笑着告诉记者:“搬这样的文物不能有一点懈怠,尤其这一回是代表着沈阳人的形象,干的活更不能差,我们都像爱护自己家孩子那样珍惜手中的文物,谁都知道一不小心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新闻衔接】三峡文物办的工作人员曾来沈阳考察
谈及此次参与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工作的前后经过,沈阳故宫古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刘伟民颇多感慨,“参加三峡库区文物搬迁是我很长时间以前就有的想法,在经过一系列不断的努力之后,我们终于开始了。”
刘伟民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他便与三峡文物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过接触。三峡文物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沈阳考察期间,对该公司曾施工修复的几个重要工程进行了检验。沈阳西塔、大舞台、北陵正门等等一系列匠心独具、设计完美、技术高超的工程令考察人员非常满意,尤其是北陵大门的设计施工,更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重视,他们认为,沈阳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很多古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这多亏了一批好的工匠、艺人。三峡同样有着很多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他们同样需要这样精心的“照顾”。有了这样互相了解的接触,双方便开始准备更进一步的合作。
我们要全力拿下三峡第一搬
机会很快便到来了,1999年,三峡文物库区地上文物搬迁工作全面展开,搬迁的文物主要包括文晶宫、维新学堂、东岳庙、陕西箭楼等11处国家级文物。得到这一消息后,刘伟民火速带领相关技术人员赶往重庆与有关部门进行商谈。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刘伟民等人多次奔赴重庆,希望能拿下这个三峡库区内第一个地上搬迁项目。与此同时,来自山西、西安、江苏、无锡等7家国内知名单位的施工队伍也进驻重庆云阳县,对于三峡第一搬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得知沈阳一建筑公司正准备参与三峡第一搬的工程竞标后,国家文物局特意为沈阳故宫古建筑公司发出文件,辽宁省领导、省文化厅、省建设厅、沈阳市领导十分关注此事,重庆市政府也是大力支持。
为了保证能万无一失地拿下三峡第一搬,刘伟民与几名技术人员开始了精心的设计。他们分三步将古建筑安装拆卸,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古建”的工人们将这些构件精心包装,运到离原建筑70公里远的新址,进行组装。
如此专业、精心的设计,立即被当地有关部门选中。就这样,在7月18日,来自沈阳的工匠们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开始了三峡第一搬的工程。据介绍,该工程将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
【新闻背景】夏黄氏节孝牌坊
夏黄氏节孝牌坊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海拔高度168米,牌坊高15米,跨度13米,除部分石构件缺失外,整体保存较好,牌坊上石雕大多清晰可辨,该牌坊铭文清晰,历史价值极高。夏黄氏节孝牌坊为石质四柱五楼仿木结构,石质的梁枋、斗拱和抱鼓,戗杆石上采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夏黄氏节孝牌坊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牌坊村,相传有一黄姓姑娘17岁初嫁到夏家,到27岁时,其夫去世,当时有一个7岁男孩,夏黄氏遵守妇道,侍候公婆,教养其子,其子成人,进京赶考,并中进士,其子为表达对其母的敬意,故立牌坊,嘉庆皇帝御赐“节孝牌坊”。本报记者陈琦岩,实习生谢甜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