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云笼罩巴格达》--序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26日15:22 新浪文化 | ||
唐师曾 小石是我常驻中东时相濡以沫的小兄弟,当时我是新华社摄影记者,他在使馆文化处做随员。由于风雨同舟相互照应,我俩一直被酷爱传统的老派人士誉作“一丘之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俩都不擅“搓麻”、“碰军棋”,更喜欢深入阿拉伯社会各角落,将各种怪异风俗和奇特经历写下来,再凑在一起孤芳自赏。 由于当时我俩意气相投,且都生得身材胖大、脾气暴躁,进而有人怀疑我俩有血缘关系。其实我这个“南蛮”不仅汉族而且来自江苏无锡,是典型的南宋顺民;而“回回”小石却是金兀术、哈密蚩的老乡,属于和大宋敌对的遥远的“北国”。 小石1964年生于辽宁省法库县,其出生地离四太子金兀术起兵处不过几十里。我一直怀疑小石的大名“岳文”,是否出于对英雄岳飞的尊敬,并由此立志从事文化交流。他一度使用的笔名“史桃李”,就是希望以文化、历史在世界各地遍播桃李,达到穆斯林所说的“萨拉马利空”的和平境界。1986年,小石考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专攻阿拉伯文,1990年毕业分配到文化部外联局当秘书,1991年赴苏丹中国杂技教练组任翻译,其后在中国驻埃及、叙利亚、约旦使馆文化处工作。 1998年5月26日,小石乘我驻伊拉克使馆一辆黑色GM Suburban从约旦安曼出发去巴格达赴任。在跨越约、伊边境时突然两个轮胎同时爆炸,汽车以160公里的时速翻进沙漠……前来营救的约旦警察从扭曲的废铁中拖出6个血肉模糊的中国人,其中个子最大的一个就是小石。 小石作为全车惟一懂阿拉伯语的中国人,强忍疼痛把伤者全部送往急救中心后,才捂着肚子瘫倒在地。一位曾留学古巴25年、经验丰富的约旦医生,抄起一根管子朝小石腹部猛捅进去,鲜血顺着管子喷射而出,腹腔内全是鲜血,脾脏早已被撞破,失血1000CC的小石当场昏死过去。 最先赶到现场的是约旦使馆政务参赞黄杰民,黄参赞曾任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的秘书,见过大场面且勇于负责,当即以亲属名义签字,授权医院立刻手术。由于实行全麻,小石睡得像死狗一样。事后据医生讲,如果黄参赞晚到10分钟,小石肯定没命了。 小石遭遇车祸后,性格也比原来温柔许多。在北京休养一段时间后,白白胖胖地赶来看我,说他老婆已经有了身孕,如果生女儿,一定取名叫“安曼”,长大给我儿子“亚述”做媳妇。这还是我认识的小石吗?残酷的飞来横祸把这个一帆风顺的小伙子打得懵头转向。 又过了半年,我突然接到小石从安曼打来的长途,说女儿“安曼”没生出来,倒生出个“约旦”儿子,只能给亚述做兄弟了。还说他刚调到驻伊拉克使馆负责文化工作,已经在安曼等了一个多月,可巴格达的签证就是下不来。他让我马上给我们过去的老朋友、现在是伊拉克总理府办公室主任库巴打电话。果然,老库巴一个电话,小石当天就进了伊拉克。 眼下,小石正帮我弄签证,因为今天小石的哥们儿远比当年的老库巴更重权在握——他直接认识萨达姆大儿子乌代的贴身秘书兼办公室主任!在这个与时俱进的社会,当初年轻气盛的毛头小伙子,已经磨炼成周旋坛坫、折冲樽俎的资深外交官。 工作之余,小石仍喜欢舞文弄墨,不过此时的文字早已超越业余,沦为文化专员的分内之事。由于精通语言、活动力强,加上天生北人南相,胆大心细,干起工作自然非同凡响。首先是观察力独特,总能身临虎穴,经历凡人无法经历的深度。其次是领悟力深刻超群,把吾辈通常所“见”升华到“识”的深度。第三是表达力举重若轻,无论多复杂的事务在小石如椽巨笔之下都变得言简意赅、幽默生动。如写在巴格达打吊针一节就格外生动,跌宕起伏,令读者喷饭。即使这样,小石的业余之作仍然屡屡力透纸背,越来越有声有色,正通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传过来。占据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文化部《中国文化报》的重头戏,成了来自危城巴格达最清晰的声音。 趁回国休假之机,小石把在火线上草就的急就章编成这本《战云笼罩巴格达》,希望有助于放眼世界的和平居民继续了解巴格达。但凡具有卓越观察力、领悟力、表达力的杰出人才都必定是好记者,小石就是这样三力整合卓越人才。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职业外交官,写作仅是偶尔为之的业余爱好,即使如此,也让我这个职业记者一阵阵脸红。我还是不再饶舌占用宝贵的版面吧! 2003年1月17日 海湾战争爆发十二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