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音乐会鱼龙混杂——“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让人生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6日14:39 新民晚报 | |
此起彼伏的新年音乐会,让色彩缤纷的旋律伴随着市民们走进了新的一年。近年来,无论是北京、上海,还是内地其他城市,新年音乐会成了节日的一个文化标志,也成了演出市场的一块“肥肉”。于是,各种各样商业性的新年音乐会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这些天来,一些观众纷纷向记者反映,打着“来自音乐之都维也纳”旗号的某某乐团,就是典型的“草台班子”。 演出资料上显示,元旦前后,有4支来自维也纳的音乐团体分别在上海大剧院和上海商城剧院演出。这些乐团的名称似乎都十分响亮,好像哪一支都汇聚着音乐之都的艺术精英。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其中的那支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却让人起了疑心。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后了解到,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早在1918年11月,奥地利便结束了君主制,成立了第一共和国;到了1955年5月,第二共和国诞生。如果说,这支乐团来自英国,人们也许不会去深究,因为英国确实至今仍在册封“皇家”,但是,在奥地利共和国的国家体制中,怎么可能还存在着以“皇家”命名的乐团呢?说来也怪,这支乐团时而使用“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时而使用“奥地利皇家交响乐团”,尽管名称不同,“皇家”两个字却始终保持着。 进一步研究这支乐团的宣传资料,疑团越来越大。从网上搜索到的对该乐团铺天盖地的介绍,发布日期都在近一个月之内,而且都出自于该团要进行演出的城市媒体。而在搜索中以宣传资料上使用的“RoyalPhilharmonicOrchestraVienna”进行查找,却在全世界的网页上都找不到这个乐团。宣传资料中有一段文字介绍道:这支乐团成立于1806年,由皇家宫廷乐团和皇家科技与艺术学院乐团组建而成,巴赫、海顿、莫扎特曾为宫廷乐团服务过。这样的介绍,使得这支乐团的历史,比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还长了40年左右;巴赫去世于1750年,莫扎特于1791年去世,3人中最晚离开人间的海顿是1809年去世的,但他晚年大部分时间闭门不出埋头创作。显然,该乐团的介绍是想把音乐大师与这支乐团“捆绑”在一起,不但要让人们相信其真实性,而且还要使人们对其经典性确信无疑。但这样做反而露出了马脚。 当然,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那里的乐手们水平也不低。即使是拼凑的乐团,只要能够体现出高水准,谦和的中国听众还是会认可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这台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皇家新年音乐会”,由于票价昂贵,大多是团体购票,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去欣赏的人不多。尽管如此,一些内行的观众还是提出了质疑:“乐手在舞台上漫不经心,演奏时经常发生错音、声部脱节,甚至有在演奏古曲时加入电子琴的现象,无论是弦乐声部,还是管乐声部,相互合作非常生涩,一听就觉得不正宗!”浙江的一位音乐爱好者听了该团演出后,在网上发表了一个帖子,他一一列举该团演出中种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愤怒地斥之为“假冒伪劣”! 在音乐爱好者对这支乐团提出质疑时,记者从北京的一位同行处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去年10月,这位同行曾去维也纳采访,在当地的一家音乐学院,他惊讶地看到了一个布告,布告的内容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圣诞期间,您想去中国旅游吗?请报名参加某某乐团。 本报记者杨建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