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开发区大季家芦洋居委会喜庆传统的渔灯节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05日10:35 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消息 海港里百船拥浪,彩旗迎风;码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边狮子舞得正欢,那边秧歌扭得尽情。昨天是农历正月十四,风和日丽,春节的喜庆还未褪尽,烟台开发区大季家办事处芦洋居委会又迎来了渔民们传统的渔灯节。

  渔灯节最早是从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派生出来的,这个流行于大季家境内山后初旺、芦洋等几个渔村的节日,节期各不相同: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而初旺、沙窝孙家、山后李家则提前一天,为正月十三。大季家街道办事处党委委员黄贤中告诉我们,“在渔民的眼中,渔灯节比春节还重要。这天中午,渔民家家都要大摆酒宴,宴请亲朋好友。”

  午后一点左右,渔村中锣鼓四起,各支祭船的队伍开始集结。请来的秧歌队和鼓乐队边歌边舞,从村口向码头进发。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如潮水般涌来。这时,渔民以船为单位,夹在秧歌队中,以锣鼓鞭炮引路,抬供品、点鞭炮、端灯盏、一队队向自家渔船行进。“柳斗”中的供品,有饽饽和供菜。供菜中的猪头只褪毛不烹煮,而且要带鲜血,名为“发血财”。供菜中的鱼,则时时可见十数斤一尾的大鱼。

  渔民们抬着“柳斗”一路走一路放鞭炮,走一段儿要有几个双响鞭炮开路。不一会儿,街道上就落满了鞭炮花红铺就的一层红雪。码头上,船只紧紧相依,连靠在一起。抬“柳斗”的渔民把鞭炮、供品及“柳斗”一起送到船上,在所有的桅杆、吊杆上挂起了又粗、又大、又长的鞭炮。锣鼓响起,鞭炮燃放,岸上的渔民开始载歌载舞。随意拿一红绸,系于腰间,随“奏点”扭摆。许多人加入进来,有的在跳秧歌,有的在跳霹雳,时而两两配对来一段交谊舞,脸上挂着汗,嘴角含着笑。在喧嚣的码头上,两人面对面说话也要扯着嗓子喊才能听见。一位叫丁光军的渔民指着密密麻麻的渔船,反反复复在我们耳边喊着四个字,“发了!高兴!”据他介绍,自己有80马力和120马力的渔船各两艘,去年的收入“在三五十万元的光景上!”记者在码头南端碰上一家七口,祖、父辈们扭着舞着敲锣打鼓,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各操一把二胡,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乐合奏,吸引来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一位姓孙的摄影师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他每年都要到渔灯节上采风,“渔灯节正从一个传统的祭神活动逐渐演绎成渔民自己的狂欢节”。说话间,一辆铃木货车缓缓停在我们身边,男女老少下来一群。一个脸色微醺的中年男人走过来,“你们是记者吧?写写我们好不好?”没等回答,他主动介绍起自己的情况,“去年我们买了两条135马力的大渔船,一年下来毛利一百三四十万,扣去费用,还剩余四五十万,今天全家二十多口都来了,热闹热闹。”说着,他又加了一句,“晚上还有焰火呢,别走了,我请客!”爽朗的笑声中,洋溢着富裕起来的渔家人的自得和喜庆。

  “艰苦奋斗创大业,齐心协力奔小康”,走出芦洋村,渔灯节松门上的对联诉说着渔民的雄心壮志。回头看看渔港上,在天与海之间,到处是一片喜庆。(杨松涛 宋鹏程)责任编辑:刘晔丽来源:烟台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