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社会需求打假有市场 与“刁民”王海面对面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1日17:01 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消息 一提起“王海”,人们头脑里会立即闪现出“打假”、“维权”等字样。“王海现象”成了当代中国的特色词汇。继不久前成功为烟台6户业主争得2万元赔偿后,近日,为开发区上百业户筹划成立“业主委员会”,王海再次来到了烟台。

  关于“王海”,新闻很多,传闻也很多。有人把他叫“刁民”,有人称他是打假“英雄”。王海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究竟做些什么事情?想些什么?带着诸多问题,昨天下午
,记者在开发区海边采访到了他。

  社会需求,打假有市场

  平头,一身黑色T恤,一双随意的拖鞋,“王海”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闲适。记者拿起相机准备拍照,王海的助手轻轻挡了一下,只见王海随手从包里拿出墨镜,架在了鼻梁上……

  记者:你在公共场合,在电视上露面,总爱戴一副墨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佐罗”,那个为百姓伸张正义的英雄。过去,你是个人打假,怕危险,现在,身为一家公司的总裁,你不再单枪匹马,戴墨镜还有必要吗?

  王海:当然。取下墨镜比较困难,除非工作需要。最初,我是考虑有风险,现在,主要考虑工作上的方便。我现在一般不参与打假的具体操作,但碰见一些大的案子还要亲自去现场,指导和帮助员工打假。如果不戴墨镜,很容易被识别,别人都来看我王海,倒是挺热闹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了,我也失去了到打假第一线的机会。

  再者,我不是一个爱张扬的人,不希望工作和个人生活有冲突,不希望个人生活空间被人打扰。比如说,我抱着女儿去游乐场或公园,如果面对公众媒体就非常麻烦。所以墨镜会一直伴随着我。

  记者:“经营者有欺诈行为要加倍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因为你的“打假”而人所共知,能说说第一次打假的情况吗?

  王海:那是9年前,我突然发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要加倍赔偿”,我就想尝试一下能否兑现。当时,我在北京一家商场买了两个假耳机,跑消协,跑工商,跑质监等部门,费了三四天时间。两个耳机共花了170元钱,我光跑腿就花了200多元,再加上误工费,得到的赔偿远远不够抵偿成本。当时我琢磨,这样索赔会吃亏的,鉴定完毕,我又买了10个,一共1200元钱,我拿着一起去商场索赔,以为多少能赚点。谁成想,整个索赔过程竟然拖了8个月,根本没赚着钱。

  记者:当时,你是把“买假索赔”当成生意还是事业?

  王海:都没有,当时只想尝试,只想知道法律法规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记者:索赔8个月,漫长的过程早就把人拖得疲惫不堪了,你为什么却从此开始了打假之路?

  王海:可能是源于性格,我喜欢挑战,越是不顺利,越想抗争。这次事件后,我也经常在思考,也向律师们请教,发现打假有很大的社会需求。有需求,就有机会,可以试一试。

  记者:早在1996年,你就开了公司,从个人打假到开公司打假,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转移。

  王海:不存在什么转移。1995年我开始打假时,就希望以后成立自己的公司。后来,我发现“买假索赔”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作为一个长远的事业去发展。商家都不傻,知道你买假索赔他就不卖了,他们会有办法分解索赔压力。比如买得多的他不卖,开发票不清晰。故意跟你耗时打官司……那时我就在想:可否通过公司运营的方式去做调查,帮助被侵权企业打假,也可以以非营利的方式去做些工作,改善消费环境。

  当时,我的计划很明确,以“买假索赔”为切入点,然后成立公司,帮助消费者维权、帮企业去调查,帮商家去防范。同时研究怎么从根本上帮助消费者避免欺诈。我认为,买假索赔,是一个素质高的人不屑于做、素质低的人未必能做好的事情。

  假货少了,欺诈行为多了

  记者:以你的眼光来看,现在市场上的假货是多了还是少了?

  王海:市场上的100%的假货是在减少,但是欺诈行为一直在增加。以前可能我们看到是一个假的、冒牌的东西,如冒牌的名牌皮带,名牌服装,名牌电器产品……现在,可能是正规的厂家做出来的产品就有虚假的宣传,明明没有用的东西说它有用,比如一些药品、保健品,比如说明明保健品掺的是西药成分,它非告诉你是祖传的秘方,是纯中药的制剂……这种用正规的公司的名义生产产品,来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一直没有减少。

  记者:那么,现在打假是难了,还是容易了?

  王海:个人打假、买假索赔已经越来越难了。一方面,商店里卖的假货少了,另一方面,商家防范意识提高了,反打假的意识提高了,买假索赔的难度越来越大。现在的打假,就是我们去查某某工厂或者某某人在什么地方在生产什么东西,在销售什么东西,我们将得到的证据反映给执法单位,协助我们的客户去协调执法单位对这种造假、售假现象进行取缔,进行打击。

  记者:那风险一定很大。

  王海:风险有,但可控制。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充分的评估,分析可行性,分析自己的承受力,若能够承受,就可以进行。

  记者:在人们的印象里,你是一个“打假英雄”,但据我了解,因为“王海在线”,你也遭遇了一些纠纷。

  王海:是这样的,“王海在线”曾是我们公司的门户网站,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些纠纷,目前正在进行诉讼。大家现在找王海,不要到“王海在线”,请到“王海热线”。

  记者:你在2000年宣布退出个人打假,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海: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个人打假队伍良莠不齐,我不愿意和那种人为伍。有些人冒用我的名字,冒用我的公司名称,从事一些违法事情,我不能容忍。

  记者:现在,你在北京、深圳、湖南醴陵已经有3个顾问公司。用公司打假与过去的个人“买假索赔”有什么区别?

  王海:个人行为相对说比较随意,我今天想去做一件事情,我就可以去做,我明天想不做了,就不做了。但是公司要受到各方面的监督,首先是客户的监督,竞争对手的监督,还有社会其他方方面面的监督。这样的话,我们的工作做起来必须要做得严谨,相对的谨慎一些。

  记者:如果现在你到商场去,你看到有假货,你还有兴趣去买吗?

  王海:会,当然要看一下这个商品的价值。如果我买了一个两块钱的口香糖,那可能就直接打个电话举报而已,就没有时间精力去打这个官司。

  记者:决定你是否索赔的原因是金额的大小?

  王海:是否索赔关键在于成本。消费者维权现在之所以这么困难,主要是他的维权成本高,维护不了自己的权益,所以才导致大家不去利用法律,放弃了自己的权利。如果消费者花一千块钱去要回来一百块钱的话,可能一万个人当中会有一两个人做,但是大部分人不会去做。

  物业问题,法律来解决

  记者:这两年,再次吸引人们眼球的是你从事的“开门立法”工作。听说您还加入了一个专门研究业主维权的课题组,从打假名人转变为物业管理维权人士。

  王海:是的,我们希望能够彻底推翻现有的物业管理模式,去年2月28号,我们给全国人大又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改革我国物业管理模式》的建议。

  记者:从一个打假者,一个法律的保护者,变为法律立法的参与者,这种变化可是不小?

  王海:这种转变也很自然,因为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很多时候都要运用到法律。在运用法律的过程中,我们会直接发现法律上的一些不足。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些完善法律法规的建议,只不过现在做得比较明确。我们希望通过正常的诉求渠道,向立法单位表达我们的一些建议,一些意见。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关注物业管理?

  王海:从2000年开始,我们开始关注房地产维权,关于物业管理方面的投诉非常多,多达几百例,如物业乱收费,打业主、给业主断水断电,物业挪用维修基金……我们首先要给消费者提出一些建议,建议消费者按照现有的法律维护其合法权益。但是,在给消费者提出建议的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依据现有的法律提出任何建议,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无论从制度设计上,还是从物业管理模式设计上,都存在着先天的弊端。

  记者:目前,法律法规还未出台,你认为,业主维权最关键是什么?

  王海:解决观念问题。社区的主人是业主,目前,许多政策法规,业主都不了解。许多应该享受的权益,业主也都不了解。而且,物业管理可能涉及几年几十年的问题,消费者进入小区后,可能住一辈子,物业问题,一点也不比买房的问题少。不幸的业主虽然不同,但是他们的遭遇大同小异。

  记者:你感觉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吗?

  王海:我曾经怀疑过,但是,有一些例子又给我很大的信心。济南有3位退休的老同志,他们通过游说人大代表,搞了一个保护地下水资源的法案,后来通过了,这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把第一手的资料、第一手的经验反映给立法部门,这个就是我们完全可以胜任的。

  记者:《今晨6点》创刊以来开辟了一系列专栏,如《民心工程实验室》、《冰哥看食品》、《为民工讨工资》、《创建诚信美容美发院》……全方位关注百姓权益。晨报希望与”大海“公司合作,特别邀请您担任晨报《民心工程实验室》高端顾问。

  王海:这个想法非常好,媒体应该为市民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以后加强合作。

  “刁民”王海其人

  王海1973年出生在青岛,现任北京大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社区治理项目研究员。著有《我是刁民》、《王海忠告》、《当头棒喝》、《物业维权一日通》等书。

  自1995年,王海开始致力于反欺诈维权事业,他一方面做一些非赢利尝试,进行学术研究、促进立法、发布警示信息《王海忠告》、进行公益诉讼、提供义务维权咨询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工作;一方面做一些商业尝试,开展帮企业打假、代理诉讼、帮助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等业务,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欺诈侵权等社会问题。1995年,王海成为第一位中国保护消费基金会设立的“消费者打假奖”的获得者;1996年,王海被媒体评为中国的新闻人物;1998年克林顿夫妇访华,在“构筑21世纪的中国”座谈会上,王海与克林顿夫妇对话,克林顿称王海为“中国消费者的保护者”。责任编辑:孙玲姿来源:今晨6点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