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蓝眼睛” 台下红眼圈——从本届中国艺术节看音乐剧发展前景(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5日18:53 新民晚报 | |||
抓住感情线索 《蓝眼睛·黑眼睛》以定居浙江东阳60余年的奥地利籍女子格特鲁德·瓦格纳一家为原型,用音乐剧擅长的情感渲染手法,讲述了一个凄美浪漫的异国恋情故事。这个素材,也已经以《芬妮的微笑》为名被搬上银幕。该剧于2002年6月首演时,角色原型一家曾到杭州观看,去年去世的格特鲁德·瓦格纳老太太当时抱着扮演主角的女歌手邱昱连声感谢。由郭小男执导的该剧,紧紧抓住了角色一生的感情线索,演出时确实能让观众动情。 触动创作神经 近年来,欧美的知名音乐剧频频进入我国演出市场,触动了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神经。早在1995年春,上海就诞生了音乐剧《夜半歌魂》,在云峰剧场连演了22场。两年前,吴贻弓、金复载等上海艺术工作者还制作了一部根据曹禺名著改编的《日出》,在京沪等地演出,引起的反响不小。同样,外地的艺术工作者也在积极行动,运用当地的音乐素材制作了一批音乐剧。参加本届艺术节的《五姑娘》,由嘉兴市文体局广邀京、沪、浙名家合作,巧妙地糅入了当地的田歌、民歌和民间舞;江苏省镇江市艺术剧院推出的《快乐推销员》,同样实行多元组合,在各地演出反响相当不错。 看好发展前景 4年前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62台参评剧目中只有一台儿童音乐剧。而相隔4年之后,出现了3台剧目参加“文华大奖”角逐,而未报送或未入选的音乐剧,在各地还有不少。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兴起,也引起了专业界的注意,前年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三届全国歌剧调演,更是把音乐剧单列为一个项目进行评选。 音乐剧的制作生产和市场演出模式,与我国正在进行的文艺体制改革十分对位。在上海,音乐剧的国际合作,已在悄悄进行;一些国际知名音乐剧公司也正在寻找中国合作伙伴,欲进行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生产……参加“七艺节”的艺术家们认为,音乐剧将会在中国蓬勃发展。特派记者杨建国(本报嘉兴今日电) 《蓝眼睛·黑眼睛》演出一场景 特派记者郭新洋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