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周报: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空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18:55 时代人物周报 | |
有一本城市建筑类图书正在畅销。 据建筑评论家史建说,较之国外城市建筑类读物归属“主流书目”的潮流而言,我国城市建筑类图书的发展一向乏人问津,非常滞后。因此,《城记》一年内售出四万余册,连续几个月跃居各大图书城排行榜之冠,正着手进行第一版第四次印刷的热销现象,被视之为当前民众对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发展进行集体反思的反映。连该书作者王军都说,能赶上这 与“城市”讨论相并行的,是建筑圈内日益激化的,关于“中国是否是洋建筑实验场”的大论证。 《城记》之辨 《城记》一书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规划中“梁陈方案”之争的全景实录。在新华社长期报道城建改革的王军至今仍认为,他只是以一个记者的身份,“描述”北京改变的第一个阶段。说起这本书引人注目的原因,他说,那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用梁思成先生的眼光,对北京多年的旧城改造、城市规划提出诘问。 在经历疾病、大雨、日常交通等数重困扰后,北京在城市秩序上的脆弱性被不加掩饰地暴露出来。《城记》的诘问恰好呼应了民众心理疑惑——如何保护残存的旧城区?如何治理日益严重的“城市堵塞”?如何通过新规划赋予城市新的催化剂?今天的北京、乃至中国大部分城市都到了关键时刻。 在众声喧嚣之上,建筑业内对“城市”的规划讨论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采访中,许多建筑规划师都认为,王军创作《城记》实际上是替建筑知识分子行使其责任,但王军所推崇的“梁思成方案”仅把目光集中在北京二环之内,太过局限。 2004年7月,《北京规划建设》杂志刊登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赵燕菁的一段评述。赵燕菁认为应该把“密集在老市区的‘中心功能’分解出去”,并在空间上为北京划出4个分工不同的发展象限:主城以紫禁城为核心,发展旅游、商业、金融等功能;通州为行政办公中心,主要为首都的国际和国家功能服务;亦庄和永乐新城,将同天津、河北一起建设世界级的工业发展轴线;大兴则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备用地。 10月,82岁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在一次“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中挪开座椅,站着演说两个多小时,一再引述赵燕菁的这段评论。一时之间,“转移行政办公职能空间、建立新行政区”成为规划界热门话题。 不管北京、乃至中国城市规划将行向何处,2004年,“城市”都被提到了关注的界面上。在民众中,其理念开始超越“人群聚居地”。交通、单体建筑、道路建设、拆迁等事件被放置在“城市”的大语境里讨论。“城市”,实现了与国际性话语第一次对接。 鸟巢之争 2004年,越来越多国外建筑设计师担纲中国大城市新建筑的设计。国家大剧院(巨蛋)、中央电视台(银色恐龙)、国家体育场(鸟巢)等大型标志性建筑,纷纷由国际一流建筑事务所承揽设计。这固然体现了中国建筑界和城市建设实践的开放态度,但由此引发的一些建筑事故和图纸的改样也将人们对“洋设计”的质疑公开化。 其间,所谓“在朝在野”两起联名上书事件更将“鸟巢”推向矛盾中心。7月,四名院士上书总理温家宝。指责奥运工程“崇洋奢华”,质疑这些建筑“片面营造视觉冲击”,极大提高工程造价,并忽略安全、实用、环保等建筑基本要义。这封上书的直接结果是,原本由德国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被命全线停工,进入设计方案的优化调整期。 时隔近半年,虽然“鸟巢”仍未复工,但改建方案的部分细节已在业内公开:去掉可移动顶盖,增大顶端开口,减少观众席,增加紧急出口通道等。预算投资从38.9亿删减到23亿。 “鸟巢”的停工,可谓2004年建筑史上一件大事。但面对一哄而上的媒体,参与上书的院士王梦述认为,“愿望达成了,不希望有过多炒作”,其他几位院士一例保持低调。吴良庸院士也仅在接受采访中提出:“不反对标新立异……但不能不讲究工程,不讲究报价。”但这并不代表“减支派”内部对“洋试验田”的反对不激烈、不强硬。第一个提出“实验田”说法的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吴晨代表认为:“他们用我们的土地做实验,用想象挑战技术,用花钱手段解决技术,这已经几乎成为北京标志性建筑一种潮流”,宣称:“我们不反对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但是我们反对国外的殖民文化。我们不反对向国外大师学习,但我们反对自觉的殖民主义。” “鸟巢”瘦身,已不再是某个单体建筑减支或减重问题,而是反映了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希望抹去“洋试验田”现象的民族心理。 然而10月,另一部分中国建筑师和艺术家作为“不同意见者”,在青岛联合发起《关于呼吁保持“鸟巢”建筑完整性的声明》,著名建筑师张永和、马清运,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等人,都站到“保全派”一边。他们认为奥运建筑的资金问题可以多渠道筹集,而“有机性是建筑生命所在,绝对不能损害其完整”。 作为《青岛声明》的始作俑者,建筑评论家史建从“城市”角度入手,更直接地向“减支派”叫板。他认为国际一流大师对建筑的把握,确实与表达中国走向未来,把北京塑造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决心完全吻合。最近几年,国外建筑师像“走马灯”一样在北京晃,种种迹象表明,北京正在成为全球人气最旺的“建筑城市”。 实际上,不管是“新设计”之争,“新城规划”之争,甚至新讨论者——媒体与公众的加入,都给2004年的建筑设计圈带来巨大冲击力。旧的建筑规划理念正在分崩离析,公众对城市规划的正确认知还未形成,建筑界内部观念纷呈,难以统一。然而,正是有基于此,一部属于中国自己的,既谋求向外对话,也希望保存传统文化独特性的新建筑史正在形成。 {关键词:城记&鸟巢}(配文) “鸟巢” 国家体育场,因为造型独特而被誉为“鸟巢”,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北京城市中轴线北端的东侧,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除了承担奥运会开、闭幕式任务外,还将在这里进行田径、男子足球决赛等奥运会的重要比赛。能容纳观众10万人,其中临时坐席2万个。 《城记》 作者王军以26万字,300多帧图片试图廓清北京城半个多世纪的空间演进,以及为人熟知的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悲欢承启,再现了北京规划中“梁陈方案”之争的全景。通过该书,作者再次呼吁对北京旧城进行保护。(本报记者 钟怡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