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回忆《南京大屠杀》作者 分析三种可能死因(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1/17 10:11 信息时报 | |||||||
独家访谈 “如果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鸿与张纯如的对话 题记:2003年,叶鸿在美国采访了张纯如,并从此与她结为好友。张纯如的去世令所有人都不敢置信,至今,叶鸿还能清楚地回忆起,第一次与张纯如通电话约访时,她犹豫了半天,还是希望不要去她的家,她说因为写《南京大屠杀》,有的日本人对她很不满,因此她出入很谨慎。 那个午后,年轻的张纯如穿着一件枣红色外套,在洛杉矶的硅谷大道上,讲述着自己的梦想,她是多么希望把《南京大屠杀》拍成一部真正的好莱坞电影,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那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那时的她,还希望自己能多写一些书,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后,她就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展览让我亲眼看到屠杀的残暴” “我们要记取的不仅是南京大屠杀到底有多少人罹难,更要谨记这些人是如何惨死的。” ——张纯如 叶鸿(以下简称叶):你在什么年龄想到写南京大屠杀这本书? 张纯如(以下简称张):25岁。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告诉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事情,当时很想写一本书透露那些坏事。为什么会在最近写呢?是因为我看到一个展览,让我亲眼见到南京大屠杀的残暴,因为这个精神支持我写这本书。 叶:展览是谁主办的呢? 张:这个展览是由一位美国人赞助的,许多来自台湾的华人亲眼见过这个历史事件,所以才办成的。在美国有许多人想了解中国的情况,有一位王盛先生专门研究这些事情,希望更多的美国人支持中国人的立场。 叶:你是怎么一步步进行收集资料的? 张:我先是在美国的档案馆、大学查了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其实在美国有很多资料介绍南京大屠杀,比如移民的华人子女会透露一些信息,当时曾到中国的美国传教人士留下的日记等等。我还到南京访问了一些学者,并在南京博物馆看到一些图片资料。此外,我与一些曾当过兵的日本朋友通信,了解到更多当时的情况,我还读过一位在中国大陆居住的德国人用德语写的日记(即《拉贝日记)编者注)。 叶:这本书通过了几个国家提供的资料,反映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出版前你有没有想到会这么畅销? 张:我就是不想让人们忘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所以我用外国人看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这段历史。在日本有很多人都说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我听到后觉得心很痛。 叶:你花了多长时间写这本书? 张:足足两年。 “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我听说这本书推出后,引起了美国人包括在美华人发自内心的震憾和轰动。但日本人对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看法,当时这本书出版后你不敢把住址公开,担心会有人报复。 张:在日本是有很多人骂我的书。 叶:你有没有害怕呢? 张:我不怕。 叶:一点都不害怕吗? 张:我是一位作家,如果我害怕我就不会写这本书。 叶:你的这本书发行了多少册? 张:发行了20版,大约30万以上吧2003年发行量,编者注)。虽然《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可以说是成功了,但是我想要拍成电影,因为好多美国人只知道一些内容,没什么时间看完整本书,如果拍成电影,会让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很希望有人投资或者是我出资来拍这部电影,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这个历史性的事件。 叶:在中国也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 张:我看过,可是要用美国的方式来让美国人知道。 “我写真实历史,不是种族歧视” 更重要的是,如果认为批评某个时空的日本人行为,就是批评全部日本人民,这不仅伤害到那些被剥夺生命的南京民众,也同样伤害到日本人。——张纯如 叶:在你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又写了一本《美国的华人》,内容讲述的是华人在美国的创业奋斗血泪史,用很多事实讲述华人的创业故事。 张:其实我写的这本书是真实的历史,不单是指种族歧视。 叶:也就是说你写了一部真实的华人的发展史,你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张:全书有500页,都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故事,是一部历史。 叶:是华人在美国哪方面的历史? 张:这个历史可以分为三部分来讲,但是我讲的故事总体是讲为什么他们会离开中国,初期华人的奋斗经过等等。这样写也会有些困难,因为太多的移民华人,太多的故事,要一一了解他们的情况很难。 叶:写书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张:几年。我有很多想法,想多写一些书。 时报记者 张玥晗整理 媒体评价 美国《侨报》发表文章悼念张纯如—— 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她牺牲了自己” 张纯如死后,美国《侨报》 发表了一篇悼念她的文章—— 著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11月9日之死,是令人痛惜的矛盾悲剧。 令人痛惜是由于,她的才华使她有能力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但她决定将它们终结。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在她写的《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一书序言里说,它是“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上列榜14周之久,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战罪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两年前去世的著名史书作者斯蒂芬·安布鲁斯说,张纯如“也许是我们所有的史学家里最好的”。 张纯如的书和她维护正义的活动,对于将上次侵略战争史实作为人类共同的教训,是很必要,很重要的。她的去世使得英语世界失去了一位能让他们了解日本侵略战争暴行真相的人。张纯如的书也被翻译成多国版本,但日本书商在右翼抗议下取消了日文版的出版。 在写书的同时,她要照顾家庭,还热忱关心其他美国华人的不幸遭遇,她要打破族裔偏见,对抗种族歧视,为族裔争取自主和多元化,为华裔争取平等地位。她参加了为李文和案、余百康案和9·11事件后受到囚禁的中东人士寻求正义等活动。 张纯如就像一个勇敢的战士般要求自己为受到不正义待遇的人们仗义执言。她想撑起整个的天空,但她的战场无涯,敌人难数,而她个人的体力精力有限,当到达心理负荷极限时,她牺牲了自己。她才36岁。 我们华裔也许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承担她挑过的担子。 作者 绥宜 本专题照片出自《走进美国华裔名人的家》 小叶秀子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出版。 [上一页]  [1]  [2]  [3]
(编辑:琪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