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钱好手
乾隆在晚年时仗着国家繁荣昌盛,生活奢华,大兴土木。他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他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仿造江南风景;建造娱乐场所;80岁时举行万寿大典。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银子,当时国库已枯竭,银子从哪里来?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非常需要像和珅这样的人,因为和珅是一个弄钱好手。他在不大动用国库的情况下,就想方设法满足乾隆的需要。
皇帝八十大寿,和珅命外省三品以上大员都要进献,在京各部长官要捐出工资,淮南淮北的盐商要捐银四百万两。
和珅还创立了议罪银制度,就是让有过失的官员交罚款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数万两、数十万两。这种议罪银直接交到内务府,入了皇帝的私人腰包。许多督抚大员都受到过这种敲诈,而他们对付的办法就是把损失层层摊派下去,最后加倍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大肆搜刮
努尔哈赤后人昭梿在《啸亭杂录》中说,和珅多方搜刮勒索,使得原来入不敷出的内务府,没用几年的时间就扭亏为盈。乾隆的腰包被塞得鼓鼓的,能够随意享乐,当然高兴,对和珅也就更加依赖了。
和珅不仅在崇文门税关勒索商人和官员士子,而且通过各种方法搜刮大量银两与珍宝。和珅在填满皇帝腰包的同时,也在毫不含糊地往自己怀里装银子。凡是外省进贡皇上的礼物,都要经过和珅这一关,有时交一二件给皇上,其余都落在和珅的手里。这些珠宝分别藏在许多地方,在当年和珅的住宅,有一部分珠宝就藏在特制的夹墙里。
这种事情,打着效忠皇上的旗号,自然不容易被人发现,就是发现了,谁又敢说三道四呢?
看来,和珅是认准了这样一条:只要讨得皇帝欢心,其他什么都好办,哪怕是犯了什么过失或是顺便也给自己搂钱,皇帝也不会在意。那么,和珅既然已经把乾隆皇帝伺候得到了离不开他的程度,又怎么会丢了性命呢?
和珅之所以能够成为乾隆的宠臣,权倾朝野,不仅因为他给乾隆搞到了不少银子,更因为他在官场玩弄权术也十分高明。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所有这些,最终都未能挽救他的性命。
培植势力
和珅一方面依靠乾隆掌握朝中大权,同时利用权术拉帮结派,培植亲信,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和珅拉拢亲信军机大臣福长安,福是乾隆孝贤皇后亲侄子,其父傅恒和哥哥福康安都曾任军机大臣等高官。此外,山东巡抚伊江阿,和珅的老师吴省钦、吴省兰等,都成了和珅的亲信。他的弟弟和琳,更是几年之内就从一个内阁言官升为四川总督。
和珅对那些正直大臣,则不择手段地排挤打击。大学士松筠对和珅不屈服,被发配到边远地区任职。领班军机大臣阿桂德高望重,和珅总想扳倒他。军机大臣王杰、董诰也是和珅压制的对象。
和珅对付同僚的手段非常高明,讨好皇上更是与众不同。从当时朝鲜《李朝实录》中可以看到来华朝鲜使臣的描述:和珅虽贵为大学士、军机大臣,每当皇帝吐痰时,他就马上端个盆子去接。
参劾权臣
由于和珅的种种恶行,总有人想弹劾他。当然,那并不是传说中的刘墉,实际上刘墉比较圆滑,不敢仗义执言,反而是一些级别不高的官员敢于碰硬。
乾隆五十一年《夏季档》记载:御史曹锡宝本想参劾和珅的家人刘全,从中打开缺口。但他做事不慎,将奏稿拿给同乡吴省钦过目。吴省钦连夜向和珅告密,曹锡宝因此事被革职留用。
曹锡宝等人没有搬动和珅,反而使和珅有所警惕,他决定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以绝后患。他规定:以后所有送给皇上的奏章,都必须同时送一份副本给军机处,这样谁去皇帝那儿告他的状就不容易了。他还规定,御史位置空出时,只能用60岁以上的老臣担任。和珅用权力几乎把所有通向皇帝的渠道都堵死了,这样他以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嘉庆继位
嘉庆元年,乾隆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嘉亲王颙琰,自己当起太上皇。但遇上国家大事和重要人事任免,他都要亲自过问。
形势发生变化,和珅不得不采取措施防备嘉庆。他一面极力讨好嘉庆,又竭尽全力限制嘉庆培植自己的亲信。嘉庆即位时,他的老师朱珪时任广东巡抚,上了一封表示庆贺的奏章,和珅就跑到乾隆面前告了朱珪一状,不过乾隆未予理睬。
嘉庆元年八月,乾隆准备召朱珪回京,升任大学士。嘉庆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又向乾隆告状,说嘉庆笼络人心。这次乾隆生气了,幸亏军机大臣董诰劝谏,乾隆才作罢。但不久,和珅还是鼓动乾隆将朱珪从两广总督降为安徽巡抚。
和珅还将吴省兰派到嘉庆身边,监视嘉庆的言行。
嘉庆二年,首席军机大臣阿桂病故,和珅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大学士王杰因看不惯和珅告病退休,董诰因为母亲守孝也回了老家,在军机处和珅可以呼风唤雨。
这时乾隆已年老力衰,记忆力下降。和珅真正成了乾隆代言人,他的专横比往日更甚。
嘉庆城府很深,他把和珅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却不露声色。当有人说和珅不好时,嘉庆反而批评说:我正要依靠他来治理国家,你们为什么来说他的不是呢?甚至有些重大事情仍然让和珅去处理。这样,和珅终于被麻痹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