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读史明世:中国著名藏书楼旧山楼的颠沛几百年(3)

http://www.sina.com.cn 2004/12/14 16:29   红袖添香

  关于钱氏绛云楼藏书的散出,清代咸丰六年状元、常熟人翁同和在《宋刻婺州九经》跋中说:“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健庵、季沧苇,徐季子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藏之百年。”这里翁同和也提到了季沧苇。季家有钱财,江南豪门散出的大量宋版元本,都收入其家中。钱曾述古堂珍本大都
也被季收购。黄丕烈在清嘉庆乙丑年为其刻印了《季沧苇藏书目》,主要是以宋元精刻的善本书为主,其中明刻钞本中有钱氏《初学集》三十卷,但并无《古今杂剧》目录。有关元代文学作品的诗文集,仅见《元曲三百种一百本钞》。据郑振铎称,此书即《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这也说明,季沧苇作为晚明至清初的江南大藏书家,其藏书的最高品味在于宋刻,元本已属中等,明钞本似乎属于下等,不屑与宋刻为伍。所以,在炫耀世人的善本书目中,明刻本钞本尚不能与之比肩,所以连细目也不载。季沧苇的藏书,后来被何煌所收。何煌之后,此书归于黄丕烈。黄氏士礼居藏书散出,此书为汪阆源所有。汪阆源之后,有的人认为即传接于赵家的旧山楼,有的人认为其中还隔有一个环节,即有可能是给北京的怡王府收藏了百年。因为,汪家藏书的散出,是在咸丰十年左右(1860)。但是,《古今杂剧》是否到了怡亲王府中,不得而知。约在同治初年,也就是这批元明戏曲本子无声无息了约百年左右,翁同和在北京偶然得到一个消息,怡亲王的后代端华,因参与了肃顺集团,受到慈禧太后赐死的处罚。于是怡府百年聚集的大量珍贵书籍,便散落于书商和琉璃厂古董铺之间。王府这批藏书太丰富了,一两个藏书家,休想一网搜罗。于是,翁同和与吴县潘文勤、山东聊城人氏杨绍和、杭州朱学勤共同分享了这批藏书。翁同和特地在他北京东单牌楼二条胡同的东院,专门辟了一间藏书房,并为此编了一本《东堂书目》,但其中无有《古今杂剧》。与翁同和同在北京做官的有一个常熟人叫赵宗建,字次侯,咸丰时官至太常寺博士,平时的主要工作便是管理皇家的图书。他的这个职务有点和赵用贤相似,但据考证他的家谱,他并不是常熟赵家的后裔,祖先是从江阴迁至常熟的,并在虞山北麓修建了“半亩园”。后来赵家又造宝慈新居,在园中最高朗处,另辟三楹楼房,为旧山楼,供藏书读书之用。园中植白皮松、红豆树、各色红梅,有“墙头沽酒台”景观引动名流公卿到访。赵次侯与翁同和是同年朋友,在北京时,两人也喜欢往琉璃厂搜寻古本秘籍。这赵次侯眼光高远,因为他是在皇家图书馆工作,所接触的都是宋元精刻抄本。几年官场,宦囊也丰,他收藏到了不少好书,其中就有南宋馆阁墨本《太宗皇帝实录》、司马光《资治通鉴》、朱子写《大学章句》以及钱谦益日记信稿和《红豆山庄杂记》等极为珍贵的手稿。赵次侯或者赵家祖先何时获得《古今杂剧》,至今也无实证,估计最迟在同治年间。因为,季家的藏书散出,其接收者是何煌。何煌之后,便是大名鼎鼎的黄丕烈。黄丕烈生于1763年,死于1825年,字绍武,号荛圃,江苏吴县人。乾隆53年举人。一生以藏书校书为业,自号“书魔”“书淫”,藏书楼便是乾嘉年间江南最著名的“百宋一廛”。他的藏书,宋本元钞,大部分来自常熟三位学者的藏书楼,即: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绛云楼、钱曾述古堂。可惜,世上私人的物品,无论是玉版银经还是石函铜鼎,从来都是聚之难而散之易。像瞿氏铁琴铜剑楼五世而续的藏书谱系,实属罕见。黄丕烈的珍藏连同他花费无数精神与心血的识跋,在道光初年便全部散尽。其接收者便是苏州人汪阆源。汪阆源的父亲汪文琛在苏州城里开设益美布号,富甲一方,平时不赌不嫖,是一个廉洁的大商人,生平唯一嗜好便是附庸风雅广收图书。吴中藏书巨擘,除了黄丕烈之外,还有周锡瓒、袁廷涛,顾廷逵等家的古籍,也悉数归其所得,著有《艺芸书舍宋元本书目》。汪家的藏书,包括黄丕烈散出的百余册珍贵的宋刻本和《古今杂剧》在内,也不过象烟云般在艺芸书舍停留了四十余年,在咸丰十年左右,尽数散出。汪家传出的接力棒递给了谁?它又回到了常熟人的手中。据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赵宗建在光绪二十六年前编定的《旧山楼书目》,《古今杂剧》64本赫然列于书目,并旁注云:清常道人校抄补半元明刊,黄荛圃长题 。翁同和于1898年7月罢归故里,至赵宗建于1900年6月逝世,两年中两人往来密切,几乎隔三差五,就要相聚招饮一次。不是翁同和从城西往城北报慈山庄,便是赵宗建从北门老宅绕山到白鸽峰看望翁同和,有时下大雨落大雪,都无法阻挡两位七十老翁的相聚步覆,都无法分割两个老书生朴实无拘的友情,切磋书画,诗酒闲话,成了生命中黄昏时光最美的支撑。翁家与赵家的关系来自父辈。翁同和父亲翁心存青年时便在赵家做私塾老师,赵宗建受业于翁心存,而赵家又有恩于翁家。但奇怪的是,在两人两年的交往中,赵从来没有向翁同和提及有关《古今杂剧》的抄本,翁同和日记中提到数次在旧山楼赏书之事,也只是以碑帖名画为主。翁与赵都是见过宋元秘籍无数的大学问家和大藏书家,可以这样解释,明抄本的《古今杂剧》,在他们眼中,也只不过是三百年前的旧物,从版本角度来看,平平而已,好比评判美女的标准,从严掌握,也只能算是中人之姿。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为什么万历四十四年时由赵琦美装订的100册《古今杂剧》,到了光绪二十六年赵宗建的《旧山楼书目》,便只有64册呢?据郑振铎分析,三百年来几次移换主人,这批本子不可能没有散失。脉望馆杂剧原来究竟有多少种,已不可知。据钱曾《也是园书目》则有三百四十种。季沧苇书目定为三百种一百册,但到了黄丕烈手里,仅存六十六册、二百六十六种,已少了七十四种。再到了汪阆源手中,又少了二十七种。所以,赵宗建的《旧山楼书目》上只列六十四本。剧本总数是二百四十二种。这便是郑振铎所最终看到的全部。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赵宗建的《旧山楼书目》,它所开列的目录,其重点在宋元善本。而这善本与非善本的界限,照缪荃孙的要求,便是有四条原则:刻于明末以前者为善本;钞本不论新旧皆为善本;批校本或有题跋者皆为善本;日本及高丽重刻中国古书,不论新旧,皆为善本。这样,《古今杂剧》便在善本之列。

  赵家的大量珍藏散出,一是子孙争产,二是军阀破坏。据沈传甲《关于古今杂剧流传的秘闻》称:书之聚散存亡,有人巧取豪夺。约在民国初年,赵家叔侄不睦,争夺藏书。有时家人将书籍置于柴筐中,偷运到城中卖给书肆。此种丑事被一些喜欢古籍的乡绅知道了,便相约到旧山楼观察风色。常熟城里的收藏大家丁祖荫也侦知此事,便提前来到赵家,看到赵氏妇孺辈对古籍之珍贵价值毫无所知,便以低价将古今杂剧等书占为已有。据说,丁祖荫购得此书后,为掩人耳目,将此书藏在自己所乘的轿子坐柜中,带回城中,密藏于自家的缃素楼,并绝口不提所购之书的名目。他还在书上题跋,有人说他是故作烟云,曰:“初我曾见我虞赵氏旧山楼藏有此书,假归,极三昼夜之力展阅一遍,录存跋语两则。卷首尚有所谓元刊明刊杂剧曲目,又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古名家杂剧目录,刻元人杂剧选目录,待访古今杂剧存目及汪氏录清现存目录十四纸,时促不及详录,匆匆归赵。曾题四绝句以志眼福。云烟一过,今不知流落何处矣。掷笔为之叹息不置。‘容台脉望小神仙,炳烛丹黄待漏前,点出盛明新乐府,神宗皇帝太平年。武康山下鬼声哀,也是园中历劫来。何事明珠遗百一,不随苍海月明回。未谙音律老荛翁,甲乙分题箧衍中。此是清常编定本,纵然异曲也同工。词山曲海等尘沙,散入汪黄又赵家,莫向春风笺燕子,更谁能唱后庭花。’”

  民国甲子年(1924),江浙齐卢军阀交战,战火所及,使常熟北门外的旧山楼赵家损失惨重。赵家所有亲属都逃离庄园,园中便成了军队的驻扎地。事后,家人回到园中,见大量古籍散落于马厩草丛间,一片狼籍,名园荒废,藏书荡然无剩。丁祖荫巧取豪夺,既是坏事,也是好事。他早早将所需善本书籍全数带到了苏州,避过了军阀战火的灾难。也就在丁祖荫带了古今杂剧这批书移居苏州之后的六年之后,他终于耐不住藏书家得宝之喜悦,在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四号上发表了上述题跋一文,将古今杂剧尚在人间的消息,若隐若现疑阵四布的透露出来。可是,在急需觅到此宝的郑振铎追问之下,丁氏极力否认有藏此书。郑振铎事后恨恨地说,丁氏所言“不知流落何处”均是英雄欺人之谈。

  丁祖荫在1930年十一月病逝于苏州,离他发表题跋只隔了不到一个月。也许,上天要酬谢郑振铎寻找元明杂剧珍本的诚心。也许,丁氏的欲盖弥彰,只是要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显出真相。7年之后,丁氏的藏书终于浮出了水面。1937年日寇攻陷苏州时,丁家藏书被其生活困窘的后人以每本一升米的价格售出。苏州“来青阁”书商也分批收购了丁氏的部分藏书,其中便有郑氏梦中情人一般苦苦追索不得的242种、共计六十四册的古今杂剧。郑氏在上海得到讯息,冒着日本鬼子搜捕的风险,立即赶到苏州来青阁书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以九千银洋的代价,为北平图书馆收得全部此书,终于了却了将此国宝归国家所有的心愿。郑氏为收藏此书可谓情有独钟呕心沥血,他是这样评价242种《脉望馆古今杂剧钞校本》的:“这弘伟丰富的宝库的打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许多本的名著,不仅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奇迹,一个极重要的消息,一个变更了研究的种种传统观念的起点,而且在中国历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上也是一个最可惊人的整批重要资料的加入。这发见,在近五十年来,其重要,恐怕是仅次于敦煌石室与西陲的汉简的出世的。”

  认同文化历史的延续,是文化人心目中永远飘扬的风帆。从脉望馆到旧山楼,从绛云楼到缃素楼,一代代的传人象景德传灯录中的高僧一样,以心传心,心心念念,以身为薪,心心不停。于是,文化典藏的香火,便象暗夜天幕上的繁星,永远闪烁着光芒。常熟,常熟,她远古的英名她今世的光荣,不是沙家浜,不是芦苇荡,而是她地杰人灵,她的脉望馆,她的藏书山庄。

  (编辑:独孤)

[上一页]  [1]  [2]  [3]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