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问不及他--毛泽东是怎样关怀民主人士的(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28 15:04 文汇报 | |
“你还可以再写文章” 周谷城(1898-1996)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他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时就相识,当时毛泽东教国语,周谷城教英文。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周谷城在会场外见到毛泽东时问:“您 1949年5月27日,上海刚解放,时任复旦大学教务长的周谷城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毛泽东于6月28日回信说:“谷城先生:得书甚慰,如见故人。革命高涨,大家都是高兴的。前途尚多困难,惟有团结最大多数民众,方能战胜帝国主义的反抗。相期共同努力!”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周谷城从1956年2月至1959年7月连续在《新建设》等杂志发表了二十篇专门探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关系的文章。毛泽东对周谷城的探索精神和见解十分欣赏,在不少场合支持周谷城参与论战。1957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上海接见了周谷城,鼓励他继续撰写有关逻辑问题的文章,并说:“关于逻辑,你说得最明确。”周谷城说:“不得了,火炮似的批评冲起来,我受不了。”毛泽东说:“有什么受不了,辩论就是嘛!”回到北京后,毛泽东叫人给周谷城寄去几本刊物,有关的地方还折角作出记号。 4月11日,毛泽东邀请周谷城到中南海颐年堂,并根据周谷城的建议,把在京的贺麟、郑昕、冯友兰、金岳霖、王方名、胡绳等哲学界人士接到中南海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毛泽东首先发言谈自己的革命实践,然后概括地说:“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革命的胜利可以说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胜利。” 面谈后,毛泽东对在座者说:“我今天请老朋友周谷城吃饭,请你们作陪。”饭后谈至三时许才散。座谈会上,毛泽东还对周谷城和王方名说:你们两人的观点很接近,可以做学术上志同道合的朋友。 1958年6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周谷城《六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略答马特》,作为对4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马特《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一文的回应。据周谷城回忆,这年夏天,毛泽东又请他到中南海交谈。周谷城到时,毛泽东正在看《前汉书·赵充国传》。毛泽东指着这本书对周谷城说:“这个人很能坚持真理,坚持正确的主张。真理要人接受,总要有一个过程。无论在过去历史上,或现在。”在周谷城的逻辑论著将出版时,他写信给毛泽东,请其作序。毛泽东从维护逻辑界自由讨论的学术气氛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出发,写了一封回信,委婉地拒绝了。 1965年6月20日,毛泽东到上海约周谷城、刘大杰谈学术、教改、文艺等问题。针对社会上很多人批评周谷城文章的情况,毛泽东对周谷城说,不是我们叫人家来批评你,而是群众性讨论所发表的不同意见。目前你暂时且慢写文章,等他们不再“骂”你了,你再把他们的文章拿来好好地看一看,做一些研究,他们讲得对的地方,你应接受,做些自我批评。有些地方如果你觉得可以辩论,你还可以再写文章同他们辩论。在逻辑问题的争论中,我同意你所主张的要把辩证法和形式逻辑分开来的意见,我倒不同意把两者混淆起来的论点。 1966年夏天,“文革”开始了,周谷城被关进“牛棚”,受尽了折磨。1968年11月,在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周谷城的《世界通史》还没有写完,书还是要让他写下去。”周谷城由此得到了解放。但由于张春桥、姚文元的百般阻挠,《世界通史》终于没能续写下去。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去世,周谷城当晚作《哀悼毛主席》七律一首,前四句为:“深秋日午朔风号,领袖惊传别我曹。抢地呼天呼不应,伤心惨目泪如潮。” 摘自《毛泽东与上海民主人士》,尚同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