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日记探秘:原子弹的故事应从1952年讲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12/30 15:32 中华读书报 | |
作者:樊洪业 共和国历史上有关原子弹的故事,一般都是从钱三强进中南海向中共高层领导介绍情况讲起,那是1955年元月的事。而中国公众听到这个故事,已是70年代末了。起初是出现在纪念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文章中,人们可以透过领袖人物的光环,体会到当初决策的英明。80年代,以赞扬科学家为立意的文章多了起来,接着就是各种标榜“揭密”的本子纷至沓来 2000年11月,有位朋友因参与拍摄一部反映原子弹研制过程的纪实文献片,拿出一份资料,要我从中国科学院院史的角度帮助核实一下。这份资料是雷英夫手写回忆材料的复印件,题目是“关于我国原子导弹等尖端武器技术研究试制的一点情况”,其前半部分内容如下: 1952年五、六月间,在编写《五年军事计划纲要》时,军委和总参曾考虑过我国研究试制原子导弹、核潜艇等尖端武器技术问题。毛主席、周总理认为这是一个大的政治战略问题,一个国家没有原子导弹等尖端武器技术,人家就瞧不起。为此,军委、总参在讨论军事计划时,都赞成要搞原子导弹(当时叫火箭)等尖端武器技术,但如何搞法,何时上马,则须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决定。为此周总理曾专门写过一个介绍信,要我去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我去后和竺可桢谈了三个多钟头,主要内容有三: 一、了解原子弹、导弹的一般性能;二、对原子导弹武器的防护措施; 三、研究试制原子弹导弹等尖端武器技术的必备条件。 在商谈第三个问题时,竺提出了三个必备条件: 1、要有专家人才,并须成龙配套,集中研究。他说当时我国内也有一些人才,如钱三强等,但比较分散,我国在国外也有许多专家人才,须力争他们回国,以便形成专家队伍。 2、要进口一些尖端的资料设备,如能争取苏联的援助最好,否则只有采取各种手段分散购买一些。 3、要花大钱。搞尖端武器技术比常规武器技术要贵得多,动一动都要以亿来计算。 同竺谈后,我向周总理作了汇报,[周]认为竺的意见是内行话。为了加快这一战略措施,除采纳了一些竺的意见,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外,总理还曾向苏联方面进行过试探。请求他们援助。苏方认为中国不具备搞尖端技术的条件,应先搞常规的,一步一步来。对提供原子导弹等尖端武器技术资料和专家问题,根本不谈。 鉴于上述情况,加上抗美援朝战争仍在继续并有扩大的危险,战费比重太大,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很严,我国经济刚刚准备搞第一个五年计划等情况。故《五年军事计划纲要》就无法列入正式项目。 这里之所以做大段摘录,是因为它对于研究中国原子弹史是一份非常独特的珍贵史料。按雷文所述,我将1952年5-6月间的竺可桢日记原文反复读过,但没有搜索到。后来又从这一年的元旦开始逐页查起,终于在3月27日查到了雷英夫的名字,不在日记正文,而是写在这一页的天头处: “晚参谋部韦明和雷英夫来谈sunbuist Tel 55731 Ext 132+510” 新中国政府成立之初,政务院下设“总理办公室”,办公室之下又设有秘书组。韦明为文教秘书,雷英夫为军事秘书(另兼任中央军委作战局局长)。Sunbuist,本义是“阳光突现”。Tel.55731,应是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总机号码。Ext.132+510,很可能分别是韦、雷二人在总理办公室的分机号码。 以竺可桢日记与雷英夫所述内容对照,可以证实确有这次访问。但是,从具体内容上看,雷英夫的忆述资料又疑点重重,难作信史引证。 (一)做为关键词语,所用最多的是“原子导弹”,但又有时拆分为“原子弹、导弹”,还有一处在“原子导弹”之后注释“当时叫火箭”。关于火箭研究,是钱学森在1955年回国后向军方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从现有可能看到的文献,尚未发现在1952年就有动议研制导弹的有关线索。根据当时的知识水平,说1952年在总参会议上就讨论了原子弹、导弹和核潜艇问题,实在难以令人置信。 (二)雷称“周总理曾专门写过一个介绍信,要我去找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依此似由周恩来亲笔写信给竺可桢,又是指派雷英夫一人出访。而按竺记,当是韦明、雷英夫二人携带总参谋部的介绍信来谈的,且将韦排在雷之前。竺在此前与韦、雷并不相识,他把这次访问当做日常接待来访之中的一次,只不过是事关国家机密的总参客人而已。如果是周恩来专门为介绍雷英夫而写给竺可桢的信,竺不可能在当日日记(或后来日记)中只字不提周恩来的名字。   [1]  [2]  [下一页] (编辑:燕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