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往事:百年留学潮里的四个时代精神(2)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1/04 11:16 21世纪经济报道 |
追求社会理想时代 不同于前三波的带功利主义应用色彩的留学潮涌,随后的留法勤工俭学和1920年代始的留学苏联浪则是有着淡淡的左翼气息并为追求社会美好的理念所持续支撑。 1915年,知识界的李石曾(1902年留法)、蔡元培(1907年留德)、吴稚晖(1901年留日)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收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并在河北高阳县开办“留法工艺学校”,为贫寒子弟留法做准备。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逐步成全国性潮流。 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李维汉、蔡畅、李富春等都在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也都在此时期赴法学习和工作。 此时的世界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已渐超越主义成为运动,并传播到中国。1919年,十月革命获得胜利。 1920年5月,苏俄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为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王一飞、柯庆施、彭述之等是首批赴该校学习的。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名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秦邦宪、罗亦农、许光达、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刘伯坚、谭平山、蒋经国、屈武、谷正纲等都在东方大学或中山大学学习过。 1923年以后,为共产主义理想所激励的朱德、邓小平、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转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到中山大学于1930年关闭止,中国留学生总数在千人以上。另外,1922年联共(布)远东局在满洲里开设政治学校,毕业后分送苏联各大学续读,共接收中国学生310人。 不难发现,此一时期留学欧洲、苏联的学生,后来绝大部分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奠基人。 这个时代里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那就是庚款留美学生。从时代精神上进行划归,因与带功利主义应用色彩的第一个时代有明显区别,笔者将其划入第二时代。 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元(按每两关银折合0.742美元计)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元,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次年,美参众两院批准此项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人掌握。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 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从1909—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人;1929—1937年选送104人;1938—1945年选送39人。 叶企孙(物理)、吴有训(物理)、胡明复(数学)、梅贻琦(电机)、何杰(地质)、周仁(冶金)、高士其(生物)、竺可桢(地理、气象)、侯德榜(化学)、张钰哲(航空)、钱学森(航空)、钱伟长(力学)、梁思成(建筑)、张光斗(水利)等都是庚款留美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