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说史:为一个男人的战争 秦王兴师30万只因韩非(2)

http://www.sina.com.cn 2005/01/07 15:08   郑州晚报

  “说难”者难逃“说”之难

  韩非到了秦国,很快与秦王见上了面。嬴政召集百官上殿,隆重地接受韩非呈上的韩国国书,晚上又举行宴会款待韩非。研究者根据韩非留下的著述推测,除了师从荀子时到过上蔡,在使秦之前他还未曾远游过,大概从未经历过如此盛待自己的场面,结巴得更厉害,话都说不好了。所以,据说嬴政专门在众人散去之后才开始与韩非对席而坐,慢慢地讨论治
国之道。

  这次交谈的结果,史书上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秦王“悦之”,但是“未信用”,也就是说,尽管秦王确认韩非之才,但没有马上就信任他;另一种说法是二人相谈甚欢,秦王对这位作者的精辟见解听得如痴如醉,已经动了要授其大任的念头。两种说法都基本肯定了韩非在这次“面试”中给秦王的印象不错,分歧只在于秦王对他的信任程度。

  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刘文学说,韩非去秦国,名义上还是作为韩国的使者去的,在呈给秦王的国书里有韩非的《存韩》篇,言辞恳切地劝说秦王“存韩”而先伐赵国。韩非说,韩国侍奉秦国30多年,出外像人们常用的“臂衣”和“车维”一样捍卫秦国;入内像人们常坐的席子和垫子一样侍奉秦国。秦王只要打下了赵、楚、魏等国,发一纸命令就可以使韩国归顺。秦王看罢,犹豫不决。这时,秦国重卿李斯和姚贾来见。官至廷尉的李斯少年时与韩非一起师从荀子,知道他比自己有才华,两人学的都是刑名法术,秦王自然要挑好的用。李斯为保自己,对秦王说:“韩非乃韩国贵族子弟,而今大王想统一天下,按照人之常情,他终究要为韩国效命而不是秦国。而且如果大王不用他,把他放回韩国,无异于放虎归山,不如以罪加之杀掉他。”秦王联想起曾经破获的水工间谍案,觉得韩国卧底确实可怕,不可不防,便将韩非幽禁起来。

  李斯这一番话被太史公记了个正着,成为中国历史上忌贤妒能的典型。已害得韩非下狱的李斯并未作罢,带了包毒药去探监,细陈秦国监狱各种毒刑之厉害与秦王不信任韩非之坚决。可怜韩非一介书生,苦无机会辩解,又哪里知道昔日同窗的所作所为。他接过毒药,一饮而尽。

  按照这种说法,韩非是因为建议先伐赵而给了被李斯故意曲解的机会,最后见疑于秦王的。在后人所著的历史演义中,也有作者认为,秦王在先伐赵还是先伐韩的问题上早已有了主意,他一直念念不忘年少时在赵国所受的耻辱,大规模伐赵的战争一直不断,因此,纯粹是李斯的陷害将韩非置于死地。《史记》载,韩非下狱后,“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录有韩非所写《说难》全文,虽以“游说之难”为题,却通篇畅谈游说君王的技巧和学问,论证有力。司马迁由此感叹,可怜韩非如此精通游说技巧,却也难逃“游说君王之祸”。

  他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韩非死了,他的学问却没有失传,即便没有如李斯般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单靠一本《韩非子》,法家殿堂里的最高席位也是他的。翻看这本书,里面的主要篇章如《孤愤》、《五蠹》,都是他年轻时所写,在注重舌辨的百家争鸣时代,年轻气盛的韩国公子为何不效仿张仪、苏秦纵横驰骋六国,而选择了著书这种沉闷的方式?他集大成的法家思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刘文学说,韩非从小就与其他贵族子弟不太一样,一是聪明好学,二是性格内向,患有严重的口吃症。前者换来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却要被后者憋在腹中,不能在人前侃侃而谈,上天一开始就跟韩非开了个玩笑。但求知若渴的韩非并未放弃,青年时代,他放弃舒适的贵族生活,背上行囊到楚国的上蔡拜荀子为师。在战国末年,这位活了87岁的长寿翁一直是列国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韩非跟着他读书、作文、辩论,思想和文笔都大为进步。

  其时,李斯也是荀子的学生,并且与韩非结下了不错的友谊。刘文学介绍说,李斯老家就在上蔡,也很有才华,荀子有很多学生,最出色的就是他们俩。李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能舌辩;韩非嘴上不行,写文章却是气势雄伟、情文并茂。相比而言,韩非之文深刻锐利的洞察力、势如破竹的说服力以及缜密的结构、挥洒的修辞、激越的情感更为老师荀子所欣赏,李斯也承认,韩非才华在己之上。

  有意思的是,韩非和李斯可以说一个是法家学派的最高理论家,一个是推行法家思想的实践家,而老师荀子却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个“里程碑”。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是怎么孕育出严刑重罚与“惨礉少恩(恐怖刻薄)”的法家的呢?有学者认为,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与孔孟时代已不一样,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荀子开始认为的人性本恶。这一点也成为韩非全部学说的逻辑起点,简单地讲,要阻止人性恶作乱,就要用尽严刑酷律等各种手段。韩非还学习了法家几位前辈的思想,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与慎到的“势”三者结合,既讲究法律制定和赏罚的执行,又讲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还注重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从而脱出儒家,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学习期满后,韩非就回到了新郑。据说此时的他还没有闭门著书立说的打算,看到祖国日益衰落,他多次上书韩桓惠王和继任者韩王安,要求废除任人惟亲的人治,推行法治,有几次甚至是哭谏,但昏庸的韩王始终都无动于衷。韩非一怒之下,转而著书立说,《韩非子》中55篇文章除少量系后人伪作,大部分都是韩非所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