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流:坦荡为人--张闻天出任总书记的前后(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1/10 17:29 炎黄春秋 | |
三 1935年2月5日,在云、贵、川交界的“鸡鸣三省”之地,张闻天遵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正式取代博古,就任党的总书记。从此,他兢兢业业,尽心尽责,演好这个角色, 一是重新建立新的中央领导与中央苏区间的组织联系。 张闻天接任总书记的前一天,中央纵队接获留守中央苏区的项英发给党中央和军委的急电。项英批评后者“自出动以来无指示,无回电,也不对全国布置总方针”;提出“目前行动方针必须确定”,究竟采取什么方针“应早定”。2月5日又以中央分局名义致电中央,提出关于中央苏区“行动方针”的“两个意见”和“对各个苏区的领导”问题,“请立复”。要求中央赶快决策、进行领导的心情之急迫,可想而知。然而,中央却因总书记未变换,无从确定方针以复。2月5日当晚,张闻天即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央苏区问题,并立即复电项英转中央分局,对他们的两通来电明确答复。复电除要求中央分局立即改变目前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外,还决定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苏区分会,以项英为主席。这就改变了过去无指示、无领导的状况,并及时传送了遵义会议主要精神。 二是积极组织、领导对遵义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与落实,实现战略转变。 张闻天受命起草遵义会议决议后,即边行军边思谋。他以自己的“反报告”为基础,吸收会上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等同志的发言意见,并根据会后的情况变化和新的决策,写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这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献,系统批判了博古、李德军事领导上战略战术的错误,论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符合国内革命战争规律的战略战术原则。 为使遵义会议决议精神尽快化作红军的实际行动,张闻天在扎西主持政治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随即将决议文本印发各支部讨论。在印发决议全文之前,张闻天还赶写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粉碎五次“围剿”战争中经验教训决议大纲》,以中共中央书记处名义先行发布,以应尽快传达之需。1935年2月10日,他亲自在军委纵队于扎西镇召开的营、科长以上干部会上,作《五次反“围剿”的总结和目前任务》的传达报告。他还专门向做地方工作的同志传达了遵义会议情况,指出要改变地方工作政策,比如打土豪时再不要扫地出门,再不要打烂三缸(米缸、菜缸、水缸)了。随后,他还多次利用各种会议传达遵义会议精神,为全党全军尽早知悉和掌握会议精神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张闻天几度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回兵”、“缩编”决策,对红二、六军团的战略方针和军事领导作出决定。所有这些无不表明身为总书记的张闻天,已在及时、有效地担当起了领导全党、全军实现遵义会议决议所规定的伟大战略转变的使命。 三是支持毛泽东的军事指挥,确立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第二天,常委进行分工,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从此毛泽东重回军队领导岗位,参与对红军的军事指挥。在这件事上,张闻天是积极支持的。1935年3月初,红军二进遵义城。张闻天有感于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军事指挥才能的卓异超群,遂提议成立一个前敌司令部,请毛泽东到前方担任前敌总指挥。3月4日,中革军委一纸命令委托朱德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亦即习惯上所称前敌总指挥)。3月11日,毛泽东因攻打打鼓新场的一场争论,险些去职后,向张闻天提议:成立“三人团”,全权指挥军事,成员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很赞成”毛的提议,第二天便在苟坝附近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上,将成立“三人团”的提议交付讨论,获准实行。至此,遵义会议变换领导的重要决策遂告完成,毛泽东进入了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领导机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