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人物往事 > 正文

人物风流:坦荡为人--张闻天出任总书记的前后(4)

http://www.sina.com.cn 2005/01/10 17:29   炎黄春秋

  从1935年3月中旬起,毛泽东指挥红军三渡、四渡赤水,南渡乌江,于5月初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实现了遵义会议北上的战略决策。然而,红军中不少指挥员对毛泽东的穿插迂回,大踏步行军作战的战法,仍然有所责怨。为统一思想,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于5月12日在会理主持召开政治局扩
大会议。会上,张闻天按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商定的报告大纲作了报告;会议结束前,又作了结论。会议严厉批评了反对机动作战、怀疑军事领导的右倾情绪,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并且决定中央红军继续北进,越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从此,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得到完全巩固。

  四是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一道,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正确、坚决的斗争。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实现了遵义会议决定的北上过长江、直接与红四方面军配合作战的战略方针。一、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大会师后,战略方针问题又尖锐地摆在中央面前。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确定的方针是北进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再占领川陕甘;张国焘却要西进西康、青海、新疆,到“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区域发展,或是向南,“直取成都,出长江,打到武汉去”。对张国焘的错误方针,张闻天先是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起,通过电讯联系同张磋商,交换意见。接着写了《夺取松潘,赤化川陕甘!》一文,指出按张国焘的方针行事,“对于红军极不利”(因懋功地区地形上不利于大部队作战,物质给养非常困难,敌人倒正想把红军“封锁”在这一地区,进而压迫至西康与青海草原地带);而“川陕甘三省是一块很广大的地区”,便于红军机动作战,建立根据地。文章还批评了“避免战争”的“逃跑主义倾向”,指出应同这种倾向作坚决斗争。这篇文章为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商决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1935年6月26日,张闻天主持两河口会议并发言,再次肯定北上的战略方针“是前进的,唯一正确的”,同时坚决否定“西进”的错误方针。他还特别强调在组织上“应统一”。受会议委托张闻天写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申明了北上方针及为实现此方针的措施。

  两河口会议上,张国焘表面赞成北上方针,同意打松潘,但行动上却拖延迟滞,贻误战机。并以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加强红军总司令部等问题为由,向中央讨价还价。为顾全团结北上的大局,中央一面对张国焘的错误提出批评,一面委曲求全,尽量照顾张国焘在“组织问题”上的要求。张闻天甚至主动向毛泽东表示,自愿让出自己担任的党中央总书记职位,来换取张国焘共同北上。

  在接下来的芦花会议上,张国焘担任了军委总政治委员。他这才勉强执行军委为补救延误战机而发布的松潘战役第二步计划,率部北上向毛儿盖地区集中。可是,到毛儿盖后,又一次动摇,进行一系列分裂活动。而此时敌胡宗南部已趁机在松潘附近构筑成堡垒线,各路敌军经调集、布防,形成了围困与消灭红军于雪山草地的态势。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张闻天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从全局出发,为促进张国焘转变和争取四方面军,采取一系列特殊方针,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张闻天主持并为之起草决议的沙窝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是此中范例。

  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继续北上。张闻天带领中共中央机关随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的右路军行动。右路军按计划到达班佑、巴西地区后,张国焘却不顾朱德的反对,在阿坝附近停止向右路军靠拢,并电令中央和右路军南下。在对张国焘一再劝告无效后,张闻天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举行中央常委紧急会议,果断决定中央和四方面军暂时分离,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速出甘南。随后,立即开始了秘密脱险行动。张闻天亲自向李维汉布置任务,并交待他绝对保密。1935年9月10日凌晨,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率部离开危险区。张闻天策马前后照应,亲自向干部讲明当时险境,又亲自与彭德怀一起布置三军团部队在山上警戒。当日到阿西,张闻天发布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重申“南下是绝路”,“只有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是唯一正确的”;号召左路军广大指战员“拥护中央的战略方针,迅速北上,创造川陕甘新苏区去”。

  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到,张闻天在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危急关头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从容以对,同毛泽东、彭德怀等中央和军队的领导同志团结一致,紧密配合,成功地化解了危机,使党和红军又一次摆脱生死攸关的险境,充分表明了他是个称职的总书记。

  在随后主持的俄界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上,张闻天作总结发言,深刻阐明了同张国焘斗争的性质,预言了张国焘“组织第二党”的结局,并主张“只要还有一线可能,我们还要争取他”。可惜张国焘一意孤行,果然被张闻天不幸言中。

  五是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落脚陕北,开创新局面,提出了重要意见。

  1935年9月下旬,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等人在甘南小镇哈达铺,看到当年七八月间的天津《大公报》,得悉陕北仍有红军、游击队,大喜过望。张闻天仔细研究了报上的相关材料后,写下一篇题为《发展着的陕甘苏维埃革命运动》的读报笔记。他敏锐地觉察到红二十六军力量相当强大,控制了大块陕北苏区;红二十五军也取得许多伟大胜利,直逼西安;甘南东部,尤其在毗连陕西、宁夏边区的庆阳一带,也有红军游击队活动。由此得出结论:“红军与赤色游击队在陕甘两省内正在普遍的发展着”,“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部,已经开始进入了甘南的重要地区”。9月27日,张闻天在榜罗镇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到陕北去,在陕北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使之成为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这样,困扰红军多时的落脚何处的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在中央红军结束长征,落脚陕北的决策过程中,张闻天提出的上述意见,以及他在10月18日铁边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发言,无疑对决策有重要意义。

  此后,从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一年中,作为党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在领导全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到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转变;不断做争取张国焘的工作促进内部团结,为三大红军胜利会师创造条件等重大事件中,进一步展现出一位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品德,以及娴熟的斗争技巧、踏实的工作作风、忘我的革命精神。与此同时,他“不争权”、讲民主、勇于任事、仁至义尽、虚怀若谷、淡泊宁静的领导作风与生活作风,也使人们在仰慕他的总书记角色的同时,想到他的书生本色。

  (编辑:独孤)

[上一页]  [1]  [2]  [3]  [4]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