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 > “富民优先”江苏行 > 正文

福从哪里来?——江宁彭福新农村建设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05/31 06:02   新浪文化

    中国江苏网(记者陈志宏、胡菲菲、王迅)南京报道:这里,本来只是一个蜷缩在偏僻丘陵地区的小村庄,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进一趟城,光坐车也要三、四个小时——“有女不嫁彭福村”曾是它的写照;而今,这里,一条条平整、干净的水泥路环绕整个村子,一排排大树沿路伸展,一幢幢楼房立于花草之间;这里的“村民活动中心”室外有假山、小径、流水,完全是一座公园的模样;“村民活动中心”室内有图书室、电脑房、健身房……,3000亩“双岛水库”水波浩淼,“双岛”之上绿透春浓;这里的医院、养老院、幼儿园已经竣工…… 彭福人凭自己的勤劳智慧、奋斗拼搏,唱响了当代农民走向富裕的幸福之歌。

村

村民活动中心一角

  究竟是什么让彭福村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彭福村采访时,我们得知,要了解这个问题,不得不提的人物是村支书、现年七十的沈庆喜。坐在记者们面前的这位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的老人,其发言多次被记者们热烈的掌声打断。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上村支书的沈庆喜下定决心,再也不能让大伙这样过!带领1000多村民战天斗地,拼命苦干,终于在1978年从省城扛回了原江宁县粮食亩产最高的奖状。原本以为田种好了,大家就可过上好日子,可严酷的现实向人们举起了冰冷的感叹号:种田种不出小康生活!人均一亩二分田并没有回报给彭福人一个富裕的新农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如一盏明灯,给广大农民指明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大道-------抓住机遇,促进发展。以沈庆喜为代表的村支部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硬是凭自己的一双手,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响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战斗。

村

村民活动中心的健身设施

  要使村民过上好日子,首先要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好本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农副业。在500多亩水面上,他们做起了养殖的文章,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利用旱地资源,他们发展花卉苗木,建成了200多亩的“绿色银行”。

  彭福人没有后台,没有靠山,可是有的是诚信厚道,有的是苦干精神。他们努力用好人力资源,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村支书沈庆喜带领一帮人,以20多把瓦刀起家,闯荡南京城,清窨井、掏粪池、通下水,终于艰难地打开了建筑劳务局面,以后,路子越走越宽广,队伍越做越大。彭福建筑公司成了南京城的品牌队伍,建筑业成了彭福村级经济的龙头行业、主要产业,现全村已有30多支建筑队伍,年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有6家,5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拥有20多台挖土机、50多辆工程车和近40辆小轿车。

  农副业发展了,建筑业壮大了,也带来了商机,他们全力抓好厂房建设,努力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先后引进了南京盛佳制衣有限公司、南京庆华合金材料厂、南京云阳机电模具有限公司,南京朗顺家纺厂、南京闽溪建材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进村落户,解决了280多人的劳动就业。

  由于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不但壮大了集体经济,而且还解决了村上670多人和外地1000多人的就业。2005年,彭福村三业总产值达2.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5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已达8500元。

  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彭福人建设现代化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要求,坚持科学引导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步伐稳健而扎实。彭福人加大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按照生态观光农业的目标,对农田进行了多次改造,全村1738亩土地全部平整成方,同时筑坡护堤6800米,建硬质渠19000米,修机耕路4700米,开中心沟5500米,造田间桥13座,还建了8座农灌站和2座排涝站,绿化植树3.5万株。现从高处鸟瞰彭福的农田,这儿俨然成了精心设计的绿色大棋盘,令人赏心悦目。彭福村基本上实现了土地平整化、农田林网化、沟渠标准化、排灌系统化、耕种机械化、种田科学化。现在的彭福人“种田不弯腰、运输不用挑、排灌不用锹”。

 [1] [2] [下一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