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琴书大鼓轻喜剧 山东曲艺露冰山一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6/11 17:33 大众网 | ||
济南素有“曲山艺海”之称,诸如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平阴鱼鼓、商河鼓子秧歌、长清龙舞以及芯子、皮影之类的民间艺术都久负盛名。但是,近年来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民间曲艺中的不少门类业已失传或正在面临断档,“曲山艺海”这个概念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被人们所淡忘。为了把这些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从人们的记忆中拉出来重新给予展现,济南市曲艺界人士纷纷走向前台,开始了各式各样的改变和尝试。记者为此特意到济南市曲艺团进行了采访,通过该团最近的几个精品曲目,也发 山东快书 传统强项新鲜尝试 观赏过山东快书的人都知道,山东快书最初俗称“武老二”、“说武老二的”或“说大个子的”,就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边晃动手中铜板,边学说逗唱武松打虎等历史故事。但在“五一”节前夕,由济南市曲艺团推出的快书小品《到底怨谁》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出快书小品在表演形式上不止由一人变为了多人,还进行了化妆,加上了配乐,这不仅彻底扭转了人们对于山东快书的惯性认识,而且从表演形式上也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5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济南市曲艺团,见到了这出快书小品的作者赵福海。 快书小品《到底怨谁》与传统的山东快书不同,这一次它没有秉承以往只是单纯地翻说民间传说或者历史故事的习惯,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当代,投向了当前的青少年教育问题。“未成年人教育是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家长的过分溺爱和社会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孩子误入歧途。《到底怨谁》这个小品在体现不正确教育孩子造成不良后果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如何选择正确引导教育孩子方法的问题。”这是赵福海创作这出小品的初衷。 “传统的山东快书在表演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人多角,那样不仅对演员的要求高,并且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乏味之感。但是快书小品不同,多个人物穿插表演,还进行了化妆,再加上配乐,故事性、现实性、情节性都很强,比较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赵福海说。 谈到山东快书当前的发展状况,赵福海也很是担忧。山东快书在山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繁荣发展时期曾因其风格不同被划分为了高派(高元钧)和杨派(杨立德),赵福海就是著名的高派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孙镇业的大弟子。但是现如今,山东快书正在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至于今后的出路,在赵福海看来,只有进行创新。《到底怨谁》这出快书小品就算是对山东快书的一次新鲜尝试吧。 山东琴书 继续当好“招牌菜” 在山东曲艺严重滑坡的今天,山东琴书应该算是济南市曲艺团的“招牌菜”了。 在赵福海的娓娓讲述中,记者知道了山东琴书也叫坐唱,意即坐在那里说唱,一般是两三个人,表演者兼职伴奏,因其唱腔优美动听而深受观众喜爱,曾经风靡大江南北,但是当前除了山东的菏泽、济宁和青岛等地尚存家庭式的琴书表演外,能够存有山东琴书这种表演形式的省市院团已经不多了,济南市曲艺团可能是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 聊到刚刚推出的山东琴书《泉婆婆》,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慈建国极力推荐记者一定要看一看,因为这出山东琴书真的是很有吸引力,它不仅保持了山东琴书原有的优美唱腔,还配置了现代的专职乐队,并且演员们也打破了原来只是坐唱的表演形式,可以根据表演需要任意走动。 据赵福海讲,其实《泉婆婆》的创作也非常偶然,因为山东琴书是曲艺团的“招牌菜”,所以他们经常创作一些新段子,有一次团里让赵福海写一个山东琴书的段子,有感于济南诸泉奔涌,赵福海就写下了《泉婆婆》。 赵福海还告诉记者,打破山东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泉婆婆》并非是第一次,因为早在此之前关于琴书表演形式的探索就已经开始了。上世纪80年代初时,济南市曲艺界就曾组织过曲艺改革创作班,当时的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李慎武就创作出了现代琴书《亲上亲》。当时该剧就破先例增添了站唱,而且配上了庞大的乐队伴奏,结果该剧获得了成功,荣获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 山东大鼓 30年后再次敲响 如果不是泉城路上塑成了黑妞白妞唱大鼓的雕像,恐怕许多人还不知道济南曾经有个曲种叫“山东大鼓”,更不会想到《老残游记》中有关明湖居听曲盛况的描写就与山东大鼓有着直接的关系。 其实记者认知山东大鼓,也是出于一次偶然。今年春天,记者在大观茗曲阁观看表演,忽见舞台上曲艺团的刘娟和赵倩身前各放一个带着长支架的鼓,两人右手各拿一鼓槌,左手拿着金属响板,边敲边唱。她们虽然使用地道的山东话演唱,但是听后却也觉得格外亲切,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事后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山东大鼓,据说山东大鼓已经停敲30多年了,就是她们再次捡起来的。 谈起恢复山东大鼓的初衷,济南市曲艺团的刘娟感慨颇多:2002年,曲艺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赴港为庆祝香港回归5周年,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的系列演出活动。当时港方要求他们带上有山东地方特色的传统名曲名段,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最具山东地方特色、但已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 “刚开始让我们学习山东大鼓时,心里真是一点谱也没有。毕竟山东大鼓已经失传许多年了。通过打听先找到了曾唱过山东大鼓的王玉华老师,从她那里找到了鼓词名家谢大玉的录音磁带,然后就跟着录音带一遍遍地学唱。”刘娟回忆说。“唱腔学的有点眉目了,但是伴奏还没底呢。幸好团里演员王振华的哥哥王振波当年曾为谢大玉伴奏过三弦,在他的指点下,我们又初步学会了《战马超》等几个段子。 ” 如今,失传30余载的山东大鼓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虽然刘娟和赵倩她们只是初步继承了山东大鼓的几个小段,但是总算使人们对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山东特色有了感性认识。 民俗轻喜剧 全新形式7月亮相 早就听说济南市曲艺团在年初时推出了一个叫《泉边人家》的民俗剧,只是从未得以谋面,直至几日前,记者才在曲艺团见识了该剧的真面目。 据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慈建国介绍,《泉边人家》是曲艺团推出的第一部反映泉城百姓生活的民俗轻喜剧。之所以搞这个创新,是因为该团过去有一个创作相声剧的传统,譬如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而成的《太平间的笑声》和《阿混新传》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个《泉边人家》虽然不同于相声剧,但是在“抖包袱”(即搞笑)这一点上却是相通的。 慈建国告诉记者,《泉边人家》其实早在今年年初就正式上演了,并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还荣获了“第二届济南市新剧目汇演”银奖。《泉边人家》最初故事讲的是,由于城市建设,旧城改造,住在泉边大院里的郑大妈、马大爷和好多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邻居们,面临着将要搬迁。几十年的感情,扯不断的恩怨,美好的向往,现实的困难,又让全院里的人经历了一次考验。猛子把别人打伤,杨子丢了巨款,牛子夫妻离婚,一桩桩,一件件……后来,为把该剧进一步打造成更具魅力的艺术精品,曲艺团已于日前对该剧进行了复排,并且拟请国内享有盛誉的剧作家担纲主笔修改剧本,初步定于7月下旬全新登场。 民俗轻喜剧算是曲艺团在表演形式上的又一创新,只是在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曲艺团所进行的这些创新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且让那些传统的曲艺形式得到更好地发展,确实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济南市曲艺团 济南市曲艺团始建于1959年,曾有评书泰斗傅泰臣,鼓词名家谢大玉,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山东快书(杨派)创始人杨立德,相声大师孙少林、袁佩楼,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郭文秋,全国八大评书艺术家之一的刘延广等曲坛名宿。 近5年来,该团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获奖30余项。其中,山东琴书《魂系桃花庄》、河南坠子《小黑驴》和评书《巧背媒婆》,在中国第二届曲艺艺术节中荣获牡丹奖,山东琴书《生灵叹》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表演双金奖。 本报记者 秦娟 王鸿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