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全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专题 > 正文

中国大学:离高等教育全球化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6月06日22:02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6日电(记者孙丽萍)看一看他们的头衔就能发现,“教育全球化”对中国高校早已不是模糊而遥远 的概念。

  理查德·雷利是美国前教育部长,现在则是世界最大私立教育机构——美国修文集团董事会成员,正是这个集团在北 京和上海开办了中国顶级的英语培训机构华尔街英语;美裔华人朱莉亚女士曾是美国第一位亚裔大使,她9岁赴美国读书,而 今在北京和复旦同时任教
;1993年在复旦大学担任校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现在的身份是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这 些中外教育专家、教授和大学校长,今天在上海济济一堂参加题为“教育全球化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

  理查德·雷利说,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将对中国高校产生巨大影响。从内因上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于国际人才 的需求效应逐渐显现;从外因看,外国高校在中国教育市场的掘金热潮也正如火如荼。

  一个既可喜又可忧的数据,说明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增长需求和巨大缺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00 年底,全球留学生总数达到160多万,分布在全世界108个国家,而中国有38万留学生在世界103个国家求学,已经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趋势将给中国带来许多机遇”,理查德·雷利说。教育全球化首先使得更多中国学生得以留学海 外。在美国55万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已经占到10%以上;其次,网上教育的项目、远程教育及师资交流的发展也使中国高 等教育日趋国际化。

  他认为,今后几年内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将会出现许多变化,包括引进更多的国外院校项目并设立分校区,增大国内外 私人投资教育的力度。此外,在教育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和世界许多其他国家一样,亟需在经济、外贸、法律等领域引入英 语授课模式。

  “校长的职能只有两个:找钱,找人才,”杨福家院士引用哈佛大学校长鲁登斯坦恩的名言,为中国高校指出转变的 方向。在他看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无疑为中国实现打造世界一流学府的梦想提供了机会,但中国大学首先要向外国大学学习 灵活的机制:教育部要给大学更多自主权力,大学要以教授为主,发展通才教育,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大学间的联盟。

  “中国高等教育应当提倡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说。由于同济大学在文化交流上的杰出贡献 ,吴启迪1999年获得了德国政府颁发的“大十字勋章”。

  她认为,21世纪大学的使命是交流与对话,包括在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文领域的沟通 。21世纪的中国大学要培养既国际化又本地化的人才,第一步就是让中国学生的文凭与资历获得世界其他国家认可。

  在同济大学,两所中外合办大学——中德学院和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已经成功运转了好几年。从中德学院毕业的本 科学生即将获得“两国文凭”。此外,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也将获得英国土木工程师的资质认可。吴启迪说,同济大学 的下一个目标,是在5年内让80%的教职员工拥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完)

  相关专题:全球化带来机遇和挑战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