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7月9日电(记者冯国)随着绣裙、罗衫等6件丝绸服装的成功揭开,历经一千余年后,唐代丝质品的靓
丽容颜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法门寺唐代地宫丝绸揭展保护这一搁置长达十五年的文物保护难题,终于取
得重大突破。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皇室供奉的丝锦织品有700余件,几乎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类,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织品
的宝库。因长期处于潮湿的地下环境,又兼法门寺塔身几经坍塌重建,地宫中整摞放置的丝织物屡受砸压,1987年发掘时
丝织物大多数已褪色朽化,考古专家对丝织品进行整体提取密封保存。
正在西安进行法门寺丝绸保护工作的德国专家安格丽卡·斯里夫卡女士说:“由于法门寺唐代丝绸封存时间长、体量
大、丝绸包块干湿度变化大等原因,揭展难度很大,当时的中国专家在技术手段不足的情况下,能成功地密封保存经非常难得
。”
为使这一弥足珍贵的唐代丝织珍品得到有效保护,15年来,中国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法门寺博物馆等多次邀请国内外丝绸研究专家,试图对出土丝绸进行揭展保护,但均因揭展手段或保护技术难以满足文物保护
必须具有“可逆性”要求,纷纷搁浅。
安格丽卡·斯里夫卡说:“法门寺丝绸是我修复丝绸以来所见到的体量最多、工艺最优秀的丝绸织品。丝绸就像刚出
生的婴儿,需要百般呵护,揭展保护需要极其耐心细致。除了对丝绸整体进行必须的研究之外,由于每件文物状况不同,保护
修复的方案也要不断修正。”
国内外专家十余年的研究表明,法门寺地宫丝绸中织物类别包括了锦、绫、罗、绢、缣、纱、绮、绣等8种,其工艺
大量采取了反映唐代丝织工艺最高水平的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手法。在绫纹织金锦中,捻金线平均直径0.1毫米
,最细处仅0.06毫米,比头发丝还细,每米金丝线上绕金箔3000捻回,为古今丝织中一绝。地宫白藤箱内堆积的丝绸
衣物厚度达23厘米,约780多层,专家推测其展开面积估计可达400多平方米。
安格丽卡·斯里夫卡告诉记者:“揭展前,我们必须对法门寺丝绸的保护环境、霉菌、材料、工艺等进行分析研究,
充分收集有关唐代丝绸制品的各种信息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跟考古学家、丝绸纺织学家、气象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咨
询确定最佳保护方法,然后依照每件丝织品的不同状况,制定出相应的揭展保护方案,由修复工按照制定的方法,借助仪器设
备在恒温恒湿环境下除霉、回潮、揭展、拼合、修复、固定等,进而对其颜色进行化验分析,提出该件文物保护的最佳环境。
”
法门寺博物馆馆长韩金科说:“除当初发掘出土时较完好的5件单衣和12片丝绸残片外,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座唐
代丝绸宝库难以有深入了解。此次丝绸的成功揭展除技术上有突破外,还将对研究唐代服饰以及社会风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完)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