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5日电(刘卫宏罗洛)40多岁的汪再兰头发已经灰白,住的房子残破不堪,家里唯一的“大件”是
一台黑白电视机。让她骄傲的是,大儿子已经上大学,小儿子今年也初中毕业了。尽管是背着1万多元的债务供儿子读书,但
她“吃了很多没文化的苦头,不想让儿子也这样过一辈子”。
汪再兰是重庆石柱县龙沙镇联丰组一个不识字的农妇。这几年,在农村人口占80%的 重庆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像汪
再兰一样,开始改变“没钱就不让孩子读书”、“读不读书一样过日子”的观念,愿意送孩子上学读书。
汪再兰说:“虽然是借钱,但不能不让他们读书。大儿子读了书就可以还债,小儿子即使不上学了,有些文化也就不
会再过我们这样的生活。”
记者乘大巴颠簸7个小时后才到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从县城出来在武陵山深处赶40公里的山路,才到石柱县的
悦崃镇。这是个偏远而贫穷的乡镇,但全镇只有8名儿童未上学,失学率不到1%。灵丰村的马海英曾在广东打工,现在回来
照顾上三年级的女儿。她说:“我丈夫还在广东打工。我们要把女儿上大学的钱也攒起来。”这位曾经走出大山的年轻农妇说
:“孩子最好的路就是读书。我们周围的年轻人,没有一个不想方设法送小孩上学。”
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观念的转变,让重庆市的入学率逐年增加并趋向稳定。到去年底,这个市的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
别达到99.66%和93.76%,都比5年前增长了约10个百分点。
在重庆的贫困地区,一些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一度失学,或者过了入学年龄却未上学,但他们越来越渴望上学。
在各方努力下,这批孩子回到校园后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5年来,仅石柱县就增加了3万多名这样的学生。
与婆婆相依为命的小学生江涛,因家庭困难一度失学,受到资助后重返校园。他说,“能读书不容易,我想读书,我
也能吃苦,我一定要读下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