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8月22日电(记者李勇冯国)“文官俑”身上的尘埃尚未散尽,青铜仙鹤已翩然临世,屡有奇迹出现的
秦始皇陵在7000多件兵马俑的“护卫”下,已历经了2200多年的风雨。最新的考古勘探与研究表明,这个困扰人们多
年的帝王陵园的布局之谜已经解开。
专家认为,秦始皇陵园就像是一座设计规整建筑宏伟的都城,面积约2.13平方公里,整个陵园布局可分为4个层
次,即核心部位的地下宫城(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 次分明。
早在40年前,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第一次全面考古勘探,调查了内外城的构造,获得了一些基本数据。
上世纪70年代秦兵马俑发现以来,几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园内外陆续勘探发掘了数百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址,以及600
余处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地,发掘出各类文物5万多件。但这个规模空前的陵园仍留下许多待解之谜。
“40年来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现在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基本清楚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秦陵考古专家袁
仲一说。袁仲一是1974年参加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第一代考古工作者,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秦陵考古研究工作。
他说:“秦始皇陵园坐西向东,南高北低,南北落差达85米,是一座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陵园,陵园的城垣由内
外两重构成,两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回’字型,其城墙总长约12公里,与西安的
明代城墙长度相近。”
他说,陵园核心的核心是地宫。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地宫有宫墙,
其上有巨大的封土堆,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秦始皇陵墓,它占据着内城南区三分之二的面积。
在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广大区域分布着许多祭祀、陪葬等建筑。作为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之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
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除地下的宫城外,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陪葬坑均在南半部;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
附属建筑区,东区则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南北两部设施的基本内涵,均属于皇帝宫廷的范围。
在内城和外城之间是秦陵园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曲尺形大型马
厩坑、31座珍禽异兽坑、48座后宫人员的陪葬墓、三组四合院式的园寺吏舍建筑基址。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石铠甲陪葬
坑”,试掘方内出土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惟妙惟肖的“百戏俑”坑则在其南侧不远处。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
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其东边除了众所周知的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其西边则有
3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其北边发现有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
,其南边靠近骊山则有一宽约40米的防洪堤。
秦陵考古勘探队队长段清波说:“两千余年的风雨使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几近荡然无存。经对东边的内外城门及其附属
遗址和其它几处城门基址、城垣等进行勘探发掘,发现东西两边的内外城门皆为院落式建筑,并伴有三处阙式建筑。尤为重要
的是,陵园的内城垣是里外双面皆有回廊的回廊式城垣,其四角也各有角楼。这些尚属首次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其布局再次提
供了有力证据。”
袁仲一分析,秦始皇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时期,秦始皇陵是按照“事死如事生”观念、陵城“若都邑”旧制和
“皇权至高无上”新规建设的。它不仅在中国陵寝史上首设陵邑、建设寝殿便殿,还首开大规模修建陪葬坑之风气。同时,秦
始皇陵园内一墓独尊,没有发现皇后陵,其过渡性与复杂性常常出人意料。(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