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邬焕庆)如果要问进行民国史研究的专家最头疼的是什么,十之八九得到的答案都会
是:统计资料缺乏。查阅民国时期的国家统计档案,始终查不到准确的基本国情资料,甚至当时到底全国有多少亩耕地、有多
少人口这些基本的“家底”都无从掌握,那一本本“糊涂账”经常让专家们无可奈何。
日前在京举行的“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 究所的马敏、陆汉文向与会者介
绍了民国时期政府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论述。两位专家说,虽然自1912年起就逐步建立了官方统计制度和机构,并有一
批勤奋的统计工作者,但由于当时国家政局动荡、政府腐败无能,30多年间一直缺乏有效的全国性统计工作,残缺和零散是
民国时期国情统计的特点。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田圃总面积、谷桑茶麻种植情况从我国封建朝代开始一直为中央政府所重视,并在历史上多次进
行过全国性统计。但从1912年到1949年,除了1914年和1918年有详细一些的统计表外,38年间全国性的农
业普查竟然一次没有,研究者至今无法知晓期间华夏桑麻的变迁。而人口统计,除了1912年举行了一次残缺不全、只报有
20个省情况的全国各省户口调查外,38年间中央政府从来没有调查清楚过一次全国的总人口数,只留下一个估计的“四万
万五千万”的模糊概念,更谈不上户数、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人口情况了。
而在其他的一些国计、民生基本情况统计方面,如工业、商业、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1949年以前都只
有一些零散的、局部的统计报告,有一些年份甚至空缺。
专家指出,基本统计数据的缺乏导致民国史研究这门新兴的历史学科经常遇到一些困惑,成为在某一些具体问题上众
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为利用统计资料进行历史研究增加了难度。(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