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市三女中第一次走出上海,首次面向全国招生,引起外省市家长和学生的关注。而在这之前,由于学生和家长的热切需求,原本只招6个班级的市三女中,把招生规模扩大到12个班级。有媒体透露,目前全国公办与民办的女子学校总数已达54所。在广州、北京等地都相继出现了女校报名“爆棚”的现象。
昨天上午,200余位中外学者聚集到上海市三女中,只为了讨论一个话题:当今时代女 校教育的意义何在。
女校学生说女校
有点光环有点辛苦就像小鸟关在牢笼
“女校给我带来过光环,也为我带来了不少侧目”,女中毕业后考进名牌大学、现就职某知名企业的叶蓓(化名)说。
如果人们听说你是市三女中毕业的,通常会有两个反映:第一,能干、成绩好,第二,最好离这女孩远点,因为她太强了。
叶蓓说这和她女校的经历有直接关系:“在女校,大家都是女性,就没人把自己当弱者,谁都要做到最好。” “我在普通高中,比初中时在女中快乐多了”,张蔚(化名)这样比喻她的感受,“就像压抑好久的小鸟终于飞出牢笼”。
张蔚感到,女校给的所谓平等、独立,在普通学校一样能够得到。“女孩在一起容易有小心眼,还特别在乎别人超过你。大家都是女生,没有男孩子来肯定你,除了成绩,没什么可比的,虽然成绩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挺压抑的,教室里总是闷闷的。”
家长:把女儿带离早恋危险地带
部分家长对女校趋之若骛的理由十分简单:孩子进了女校,接触异性机会少,可以防止早恋发生。
一定要替女儿做主填“市三女中”为第一志愿的王女士对此直言不讳,“上海的重点中学多了,当初我为什么要自做主张让她考女中?还不就是为了防止她在中学早恋。”
家长们一致认为,在高中阶段把学习搞好,考上名牌大学是当务之急,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一件也不要有。
对于为女儿做的选择,王女士十分得意,“现在女儿已经高二了,听她说起那些在普通高中的朋友,一些已经开始偷偷谈朋友,这样怎么搞得好学习呢?我更感到当初我选择对了。我经常告诫她,早恋会把人的一生都毁了。一旦恋爱了,怎么考大学?何况现在竞争激烈,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心理学家:女校学生内心有冲突
“从女中毕业的女孩子,两极分化明显:不是特别闷,就是特别闹,见到男生,不是低头脸红,就是有点人来疯”,有大学生给女校毕业的同学下这样的定义。
上海市教科所普教所沈之菲分析,女子成长过程中,会一直处于一种两难境地:一方面渴望积极进取,取得成就;一方面又希望成为一个传统女性,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从而经历着激烈的内心冲突。女校学生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没有男生可以依赖,样样都要自己干,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自己太像男孩子,而失去女孩特质。这些确实会对学生造成压力和情绪困扰,可能回会成为限制女中学生以后追求进一步个人发展的一个因素。
女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幸福,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注和支持。
边读边谈
只有夏娃的伊甸园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男女之势亦如此。
有人说,没有异性的注视,女校绝不像你想象中那么清雅浪漫。
然而,所有的唇枪舌剑都无法阻止女子学校兴建得如火如荼。
还有人预言,不久,中国还可能出现男校。
你得承认,现在是商业社会、消费时代。女人备受关注,商家、广告、时尚读本轮番教她们“做女人”,在媒体对女性气质的热烈讨论中,铁女人成为笑柄,女强人被人说高处不胜寒,家庭妇女被嘲不时尚,进取的职业女子又说你不太温良谦恭让……
在任何时代,女子总是被大潮所塑造。不必多说,这是男性主流的社会。
但也不必悲观,时代还是在进步。从前,有了女校,也只有贵族女子方有学可上,今天,有学可上的问题已经解决,女校的办学者们有新的理想。
文明的定义中包含认识到女子之于男子、之于家庭、之于社会的影响力,她的快乐、自由、成长和幸福对男女都很重要。
是分是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世间有女就有男,在世间纷繁的关系中,唯有男和女的关系最玄妙最无法言说。两性共存,无论谁,都必须学习去把握。
伊甸园只有夏娃?不可能。教育者不可能回避这一点。
培养一个更完善的人——集男人与女人的优点,是教育的意义。汪汪
女校存在有没有必要
赞同———
女校对独立性的培养是绝对强于男校的,混校中可能出现的“男生打前站、女生靠边站”的情况,在这里绝不会出现。
———华夏女中校长李意如学校将“独立、能干、关爱、优雅”赠予在校学生,希望她们能够成为具有以上特质的时代新女性,而首当其冲的就是“独立”二字。女校的学生绝对不会有机会对异性产生依赖,无论何种场合,她们都将独当一面。
———市三女中副校长吴良福
反对———
青春期教育应该是直接进入还是避开?现在我们国家整个青春期教育是软弱无力的,我们做不到主动性的教育,明显表现是回避。男女分开让家长感到放心,老师感到省心。但是放心和省心的背后是要付出
其他代价的。男女分班同样也会失去男女优势互补的促进效应,造成一些认知层面的损失。
———北师大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
女校小档案
-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女校。首批教会学校提供食宿,但招到的学生微乎其微,初期的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家庭,上学意不在识字而在有饭吃。
-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有建于1864年的北京贝满女中、上海市西女中等。
-1915年新文化运动,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男女大学同校———中美合办私立岭南大学。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女子中学发展的兴盛时期,有公立女中、私立女中、教会女中三种办学模式。
-“文革”期间,全国男校女校全部停办,实行中学生不论男女一律就近入学。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教育界人士呼吁恢复女校。1982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上海中西女中,现名上海市三女中重新恢复。作者:晨报记者陈默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