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需平心静气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7日02:49 中国青年报 | ||
“现在工作怎么这么难找啊?”微软亚洲研究院亚太商务及高校合作总经理陈宏刚博士最近不断接到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求助电话。而奇怪的是,他同时也听到几个从海外归来想到西部创办软件公司的朋友的抱怨:“怎么要招到合适的人才这么不容易呢?” 因为经常到各高校访问,陈宏刚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软件专业的教育现状颇为了解,结交了一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并且因为在美国留学、生活10余年,陈宏刚也有 陈宏刚手头有一份刚刚拿到的美国信息产业机构发布的关于中国软件企业和人才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过去8年中,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平均每年增长超过25%,尤其是近两年更是发展速度惊人,软件企业数量从2001年1270家增加到了2002年的4700家。2002年软件工程师的数量比2001年增加了1倍,为59万人。 那么在过去的两年中,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又是多少呢?据陈宏刚介绍,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2001年毕业生人数为6.2万名(含软件专业),博士348名,硕士生2471名,本科生29028名,专科生30292名。“我们培养的人才存在分布不合理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但与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相比,总量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陈宏刚说。 除了学生们反馈的信息外,陈宏刚也注意到媒体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今年找工作难的报道。 但他认为这是一种错觉,是学生的期望值和软件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错位造成的。“现在毕业的这批学生正好是在这个产业泡沫最多的时候进校的,那时候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非常抢手,走出校门就有高薪,所以他们、甚至包括他们的父母对毕业后的去向抱有超出现实的期望。现在毕业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各高校当时高考成绩最好的学生,他们不希望比当初比自己学习差的同学工作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自视很高,没有想清楚工作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他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与市场不接轨,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不能调整好心态,不能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 在陈宏刚接到的求助电话中,学生们抱怨工作不好找大多是因为上述原因。比如说,有一个学生打电话来说,愿意提供给他工作机会的都不是很著名的企业,工资又太低,一个月才2000元,所以他不太想去。另有学生却说虽然找到一个在北京的工作,但因为是私营企业,不给办户口,他便拒绝了。 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创建的软件公司开始倾向于选择一些小一点的城市或是西部的城市。因为那里成本较低,并且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而且“软件企业不应该在太热闹的地方,这样才能静下心来做事,就像微软当初选择西雅图一样”。陈宏刚的朋友、几个“海归”就想到西部城市去创业,创建软件公司。但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碰到的“第一堵现实的厚墙”就是人才招聘问题。短短半个月中,他们在北京已经面试的比较满意的学生还没有正式进入工作就开始频频“跳槽”。一位硕士生对工作性质很满意,也表示非常向往外企的企业文化,但一听说公司最终会放在西部城市,就以母亲和姐姐不同意为理由拒绝了。 “年纪轻轻激情和勇气哪去了?”“海归”们对此深表不解。 天津大学2002届毕业生姚海峰则是另一类学生的代表———因为想自己创业而不愿意找工作。去年,作为优秀毕业生的姚海峰拒绝了多家大公司包括知名公司的邀约,和几个同学自己去创业,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前几天,姚终于决定先到一个企业踏踏实实地打上几年工。一年的经历让姚海峰成熟了,他说以前把创业想得太简单,毕竟大多数人都要先“学会当配角”。 “大学毕业就创业勇气虽然可嘉,但因为诸多因素的不成熟,成功率偏低。”陈宏刚认为期望值太高是很多学生无法正常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们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得失,而应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机会。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