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言扩招的汤敏:大学生就业观该改改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12日11:48 《经济》杂志 | ||||
《经济》杂志8月号 记者陆祥 今年是大学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入市,他们不得不接受一个根本性转变,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1998年11月,当时在亚行总部工作的汤敏博士和夫人左小蕾,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这一建议得到了高层认可。1999年初,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 四年前,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廖芸自然不会想到今天为毕业后 的第一份工作如此费神,在7月中旬,这位新闻系女大学生仍在向其意愿中的单位递交简历,她的同学也并没有比她幸运多少。而往常这个时候,大多毕业生都已经各有"东家"。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中,大学是一个好的事业前途的"敲门砖"。但是在2002年7月,这块敲门砖却变成了包袱。从7月17日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看,仍有100多万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占今年大学毕业生总数的一半。 事情往往都是纠缠在一起,就业市场的不乐观,加上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SARS对经济的影响,让毕业生获得一份自己想要的工作变得更不容易。 一个调查也许值得注意:全国89个城市中,机关的工作岗位需求不到1%,但是大学生就业时首选政府占了30%以上。 今年是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结构性逆转的一年。有如一段曲线,拐点出现了。不过,据专家分析,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远比公布的统计数字要高一些。 失落的梦 武汉大学新闻系在中国媒体业内名不虚传,各级媒体的领导层多有其各届毕业生。但是2003年,这个系毕业生的就业并不因此轻松许多。 该系毕业生易珍一直想找一个如意的媒体,在她的观念中,好媒体的标准不外乎名和利两个方面,名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有很多机会,而利就是市场化比较充分的媒体,在那里能获得好的收入。但是事情并非如她所想,这些媒体要不进入门槛很高,要不就根本不需要毫无经验的毕业生。最后,易珍选择了读研究生,继续学业。 在易珍的班级,男女分别很大,女孩子多半上了研究生,而男子汉们除了一个保送研究生,都南下北上,在各个新闻媒体中打拼。 女孩子们的选择也是越来越多毕业生的想法,调查发现,大约三分之一以上的毕业生选择了读研,将就业的事延缓到了三年之后。 重庆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杨言,在去年12月份,就有一家银行到其学校招聘,几轮竞争后,同意接收她。但她却放弃了,背着书包到一个考研加强班埋头苦读。她的母亲说:"我说放弃了可惜,她说现在竞争激烈,读研究生以后工作有优势。" 为了增加以后在社会的竞争力做出读研选择的不在少数,有的学校读研率高得出奇。山西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邢媛告诉《经济》,今年系里70%-80%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生了,没有考去的就干脆不找工作,复习准备第二年的考研。邢媛说"读研的学生也不完全是出于学术兴趣,多数还是为了以后的工作。不读到硕士很难找到工作,尤其去学校做老师,最低标准就是硕士。" 政府显然也知道形势的不容乐观,国务委员陈至立几次出来强调,"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教育部、团中央、劳动保障部等部门不停地出台政策,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甚至鼓励毕业生自己做老板。 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5月29日发出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缴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而各个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天津就出台了包括大学毕业就能参加医保、毕业半年可登记失业、到居委会工作两年可录用为公务员、注册资金不到位也可办企业等相关政策。 而7月22日,北京市首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个体工商户终于出现。 "我们毕业吃散伙饭的时候就说,大学是造梦的地方,过了这个坎,就比较现实了。"易珍摇着头笑了笑。 扩招惹祸? 今年共有212万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比去年的145万增加了67万,增幅为46.2%。增幅较大的原因是扩招的第一批学生修成正果,等待岗位。 1998年11月,当时在亚行总部工作的汤敏博士和夫人左小蕾,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这一建议得到了高层认可。1999年初,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 由此,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拉开了序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以一个急转弯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但是4年后,就业形势的严峻引来多方面的诘难。7月22日,汤敏博士接受《经济》采访时,仍然坚定地认为,扩招并没有扩大失业,教育的回报是长期回报,"跟三十年债券似的,不能老是拿短期的问题质疑长期的收益,"汤敏同时认为,扩招的确达到了拉动内需的目的:"过去三年里,国家多投了800亿,建食堂、教舍,加起来,比过去五十年都多,你说,这些不是内需吗?" 但是学校投入的增加仍赶不上扩招的速度,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质量下降"的担心。去年的高校招生开始出现了一些"逆流而动"。 先是北大、清华、人大等几所名校宣布今年不再扩招,接着传出消息,武汉大学不但不扩招,本科生反而比去年少招1000人。 不过一直关注扩招的北航高教所赵婷婷博士说,增幅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基数变大,实际上绝对数的增加与前两年比相差并不大。 北航高教研究所的赵婷婷博士说,从国外来看,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并不是传统大学。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一批新的学校,美国是社区学院,日本是短期大学,英国是多科技术学院。这批新型的学校担负起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它们和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不同,培养的不是精英型人才,而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标准、教育的类型不再是一种了。 但是从中国目前进行的大众化进程来看,却选择了和国外完全不同的途径,是通过精英教育阶段的传统学校来完成大众化的任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赵博士认为这与新生的学校缺乏足够的生长空间有关。长期以来,我们的民办教育一直处在边缘位置,没有获得平等的对待。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仍然是行政推进式,有指标和时间规定,与国外的自发式不同,这就决定了有关部门很自然地采取最容易见效果的方式。教育部一位官员就说,"在这方面,周期短、见效快、质量高、效益好的最佳途径就是要有选择地积极扩建一批普通高校,包括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建设新校区。" "今年的就业形势和扩招肯定是有关系的。但这个关系不能简单去理解。我也看到很多学生义愤填膺:没有扩招,我不至于今天失业。如果这么说的话,没有扩招,你还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教授说,他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主持人。 比统计数字要高 "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背后,有很多问题。"一名从事学生工作的高校领导说。统计口径居其一。 根据目前高校就业率统计规定,除读研的学生和出国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列入就业范围均以发放派遣证为前提。派遣证的发放条件是正规就业,即用人单位能办理毕业生正式接收手续,转档案、解决户口,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签订3方就业协议。 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是北京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今年招聘了不少大学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的就业统计表上,他们却被漏掉了。原因是,这些大学生没有北京户口,没有转入人事档案,属于非正规就业,而政府部门只统计正规就业的人数。 高校倒是注意到了统计去民营企业等单位的就业渠道,但有些具体问题又不好统计。 难以统计的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生生灭灭,其岗位需求也不断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在那里就业,有的时间比较长,有的干了十天半个月就走了,情况很复杂。 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韩光耀说,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未办理正常派遣手续,在校方统计就业率时没被算进去,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闲着,而是通过多种方式从事着临时性的工作,即隐形就业。他透露:"根据我们的调查,这种情况大概占到了当年度高校统计的未就业毕业生数量的50%。" 观念决定就业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再是精英群体,他们要接受的观点是,他们只是一群"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生赵善,毕业后就先找了一份兼职,挣点生活费。然后拿取一个网络设计的证书,并不着急找工作。 而赵的同班同学也有一半没有找工作,都在忙于考取微软认证、平面设计、网络设计之类的认证。 赵的观点是,现在竞争基本都是凭实力,不凭关系的,早去的人干不好一样走人。现在工作不是终身制,连国企都是签一年的,不适合的照样会提前一个月接到人事部门的解职通知。 赵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就是自主创业。"因为国家有政策支持"。 不过自主创业的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滞后性。山西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邢媛认为,现在学生一方面想去创业,另一方面缺乏经验,有些学生想出去,不敢跟学校说。有了此类政策,就能给学生一个"定心丸"。 而有些毕业生开始青睐于西部。一位毕业生认为,"虽然去艰苦的地方锻炼,但回来有职位升迁的机会。"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告诉《经济》:从1995年到现在,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就业人数少近了5000万人,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增加了3000万的就业机会。从未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最强劲的就是民营企业。当然人力资源,也就会逐渐向民营企业倾斜,这是今后的主渠道。中国现在有800万个中小企业,假定4个企业招一个大学生,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学生马上都有工作。 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大学生将自己的择业期望值看得很重,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确保"饭碗"是增加期望值和职业理想的大前提。实际上,有大量岗位"虚位以待"。问题在于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 他认为,今年大学生就业是50年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不改不行。否则,明年全国又将有260万毕业生推向市场竞争岗位,就业与生存将面临更大挑战。 (注: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姓名为化名) 《经济》杂志独家提供新浪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