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小学在与“严禁招收择校生”的政策赛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9日03:35 中国青年报 | |
汉江风 8月18日,国内众多媒体都刊发了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家长收取与招生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的新闻。现在,几天过去了,教育部的这一规定究竟执行得怎么样?从《中国青年报》8月22日一篇题为《福州紧急禁止小学招收择校生》的报道中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据笔者了解的情况,8月18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不得招收择校生的谈话发表后,许多地方的初中、小学明显加快了招生的进度,巧妙地打起来“时间差”,以抢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传达下来之前完成招生工作,从而造成“既成事实”,逼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面对现实”。对此,学生家长无可奈何地称其为学校在与政策“赛跑”。 很显然,出现学校与政策“赛跑”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因为某些优质初中、小学的校长不懂政策。恰恰相反,校方之所以能够在这场“赛跑”中抢得先机,就在于他们不仅对有关政策了如指掌,而且熟知政策传达的路径。多年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层层传达、逐级落实”的政策传达、实施模式,并已成为一条政治纪律。一般情况下,中央各部委出台的政策、规定要传达到基层实施,短则十天半月,长则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对于大多数政策、规定而言,这种传达模式是有效的。但是对于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政策,如果仍然机械地恪守“层层传达”的模式,等到政策传达到基层的时候,一些违反政策的行为已经形成“既成事实”,要想纠正难度很大,最终只好不了了之,不仅造成了政府工作的被动,而且损害了政令的权威性。 因此,对于一些“时效性”较强的政策、规定,笔者希望政府能够突破常规,不给“既得利益获得者”以可乘之机。我相信,在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