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网上公开教师学术业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9日03:39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徐百柯 现在,打开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园网页,在醒目的“信息窗”一栏中,你将会看到滚动出现的一条信息:“我校学术业绩已上网”。点击打开,按院系专业排列的学术业绩统计表一目了然。统计表首页上,每个专业列出了三位老师的姓名,这三位就是本专业学术业绩排名的前三名。其后的“more”链接则列出了本专业其他参加统计的老师,按照姓氏笔画排列 按照校方公布的资料,这一统计表是“根据‘西南交大教师综合学术业绩评价指标’,对我校成都校区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科研系列)及以上职称、不担任校级领导职务、年龄在60周岁以下的教师分别计算综合学术业绩得分进行统计”。而且,为了反映长时段全面的状况,学术业绩的统计是从该教师进入西南交大之时起即进行累加的。 据了解,学术业绩的评价机制在全国各高校都存在,但像这样将全校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的学术业绩进行系统的累加统计、再向全校甚至社会详细公开的做法,西南交大是第一家。此举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负责这项工作的校科研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学校采取这一做法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第一,向社会宣传本校的学术业绩,“一所大学好不好,要交给公众去评价”;第二,帮助在校学生选择导师,不再停留于概念化的宣传,而是切实地让学生了解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第三,建立激励机制,“客观地摆在那儿,虽然我们不做任何评判,但是骡子是马,一目了然”。 对于在教师学术业绩评价中使用量化指标,教育界一直就存在争议。关于此点,该校科研处的看法是,指标还是需要的,关键是指标的设计要合理。那么,这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呢?据科研处介绍,教育部于去年底公布了高校综合实力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这基本上反映了今后部评高校指标的主要内容,西南交大正是参考了这个方案。具体操作中,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科研处放弃了“一刀切”的传统做法,按照工、理、管、文四个学科分别设计了学术业绩统计的指标框架,充分考虑到了学科性质的差异。比如,“在核心期刊任职”一项指标,工科类和理科类的权重是5,管理类的是8,而人文类的则是15。这一框架的征求意见稿下发各院系后,于今年5月底返回科研处。据介绍,各院系的领导和校、院系各级学术委员会的成员都一致同意,“这个指标体系,可以说有充分的民主基础”。 但是,公开学术业绩后的反应却并不“一致”。很多教师表示赞同,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教授公开表示对这一举措的赞许。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到科研处质询,认为这些资料属于个人隐私,学校侵犯了他们的权利。科研处则表示,按照法律上的界定,这些学术业绩资料是客观的学校工作记录,不属于个人隐私,因而学校有权处置。还有的教师向科研处抱怨,本以为这次填表只是“走走过场”,所以应付了事,好多学术业绩根本就没有认真地填写,没想到最后居然要公开,这样自己岂不是被人“看低了”。科研处给出的解决方法只能是:等下一轮补填,因为统计表将于每年的6月更新。 一些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对这一举措表示了不满。一位理科院系的教授显得很气愤,“老师的情况各有不同,不少副教授、教授就是专注于教学,编的教材很有价值,但这些工作在指标里只占一丁点儿。本来就是默默无闻的教学工作,现在非要公开出来,和科研教授比较,这些基础课的教师当然不平衡了”。一位人文学科的教授则显得有些失望,“只考虑数量,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某项研究的学术影响。现在一公开,大家更是只追求数量,肯定会助长学术泡沫”。 在校园网的BBS上,一些学生也对统计结果进行了评价。“hehe,挺好!总算摸着门了,明年考博就报某某教授。”当然,也有一些言论比较激烈,“faint,太差了吧!就这点儿水平,还不如办小学去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