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测绘大队”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纪实(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16日10:57 云南日报 | |||||||
被中央军委命名为“英雄测绘大队”的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一测绘大队,就在追寻这一横一竖的交点之间,演绎着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执著,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勇攀测绘技术高峰 “英雄测绘大队”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第一座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等,立下过赫赫战功。 20世纪90年代初,大队接到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任务时,官兵们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感到压力巨大。他们测量的飞船发射阵地坐标、瞄准方位,遥控、遥测仪器设备站址坐标、方位、长度等数据,将成为建立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基准。 “英雄测绘大队”努力在高起点上取得突破,以科技创新创造了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第一次正式提出“试验基地大地基础网改造的技术方案”,为满足载人航天测控保障对大地基础网的要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将空间交会与子午线标定的方法应用于发射点点位的确定和射向标定,保证了载人航天发射点点位精度和射向精度; 第一次将新控制网观测数据和原基地局部高精度控制网数据联合平差,既减少了外出作业的观测量,又提高了整体精度…… 安全可靠源于科技进步。一大队提交的数据基准,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确定为免检的“最终结果”。 “世界性的眼光和无坚不摧的气概,就是我们攻坚克险的‘秘密武器’。”大队长申慧群自豪地说,“瞄准世界测绘技术前沿,不断攀登科技创新高峰,就能加速实现飞天探月的梦想。” 甘为“神舟”洒血汗 赤道附近某海域,以高级工程师王俊勤为首的大地测量作业小组,遇到了一个没有先例可鉴的世界性难题—— 这个测点与国内测站相距7000多公里,既无法实现发射点和设备点的大地联测,又无法用参照北极星的常规观测方法确定方位。 王俊勤带领技术人员展开攻坚战,4个人在20天的时间内完成了原定8个人4个月的工作量。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每天在太阳下工作10多个小时。任务完成时,每人都瘦了好几斤、脱了好几层皮。他们创造的“单点定位系统”技术和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将各观测站联为一体的做法,使我国载人航天测控基准统一、精度提高,一举成为世界载人航天测控领域的“领跑人”。 天上一分钟,地上十年功。在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中,大队官兵足迹遍及祖国大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的所有测控点,汽车行驶里程相当于绕地球375圈,完成了数万个测点和上亿个数据的采集、处理。 三月出测十月归,官兵们人人为此做出了奉献:大队外出作业分队多名干部因为工作推迟了婚期;不少出测官兵由于食不定时,居无定所,落下了胃病;许多干部因常年出测而无法照顾家庭…… “测绘技术越高,奉献精神越强。”大队政委刘天宏有感而发,“如果把‘神舟’轨迹比喻成飞天路的话,这条路上凝结着测绘兵的辛劳与血汗。” 大漠戈壁“游击战” 2003年5月,散布在西宁、西昌等地的大队外出作业官兵,冒着“非典”肆虐的危险,转战数千公里来到位于酒泉的“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场集结,在大队总工程师陆银树的带领下,展开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基准方位测量。 十年磨一剑。已经四次为无人飞船的发射区、发射点和所有国内外测控站提供过精确大地测量保障的大队官兵成竹在胸。 然而,大漠戈壁的风沙、骄阳,似乎在故意跟官兵们作对。狂风劲起,发射场区能见度不到30米,打在脸上的沙砾仿佛能一下子钻到肉里;阳光直射下的发射场,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 “作业质量直接连着飞船命运,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要保证测量精度。”困难,更加增强了官兵们“任务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 官兵们跟风沙打开了“游击战”。风一起,就蹲到墙角避一下;风停了,赶快抓紧测量。中队长付崇伟、士官李泽文为了把握最佳测量时机,索性抱着仪器在8米高的钢标上等。刮风时就背对着风搂紧钢架,风停后立即施测…… 就这样,28天内,他们标定了8条子午线,完成了40公里水准测量,测量水平角46个,测距77条,采集的数据装了满满一个大皮箱,以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的精度,保证了“神舟”五号飞船以近乎完美的姿态入轨飞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