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道德与人格本位教育开启人的生存智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4日04:03 中国青年报

  主持人:李 昂 冯桂英

  嘉 宾:朱小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晓明 著名实业教育家、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

  编者按:一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教育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学者、专家、校长们把教育研究的视角伸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人的道德与核心价值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小蔓带领其学术团队求真务实,协作创新,用饱含生命智慧和心血的研究成果,默默地为我国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宝库添砖加瓦。他们从道德教育哲学的角度立论,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道德教育对人的发展之核心价值及改变生存状态、“使教育为人类带来幸福、希望”的本源研究上,独辟蹊径,提供了令现代人兴奋不已的思想,即道德教育就是要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朱小蔓教授认为,一个人最终是否能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一个有德性的人,别人和社会总会需要他,也只有当别人和社会需要他时,他的身上才会放射出吸引人的力量和人生价值的光芒。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惊铎认为,道德教育不是因为人的道德有问题而需要,而是因为需要有灵魂去生活而不可缺少,即使我们的道德生活没出问题,我们同样需要道德教育,因为人人需要伟大和崇高,离开灵魂的生活和思考毫无意义。

  他提出,一个人只要牵扯到如何对待其他人,牵涉到个人生存的机会及决定和选择如何生活得更好的问题时,就涉及到了道德智慧。道德智慧内涵于道德之中,而不是分离于道德而单独存在。具有道德智慧的人,其言行中透射出一种勤于、善于和敏于领悟周围关系世界的意识与能力。那么,人最终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道德境界,才是人们所盼望的理想境界,刘博士认为,对个体人来说,就是一种内外和谐的境界,一种万物和谐的人格境界。

  中国“人格本位”教育第一人罗晓明校长在对人格发展主要因素、人格的主体元素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价值功能、人格的生命态度、人格道德的德性等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了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人的灵魂、能力是构建人格大厦的梁柱、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与现代人密切相关的观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成为其研究的重要范畴。人格规范体系和人格心理完善体系共同构成了人格本位教育的大思想体系。使人格本位教育的思想功能、课程功能、结构功能更加严谨、系统。有评论说,罗晓明校长提出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的贡献在于不仅阐述了这一理念的产生背景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一理念给我们提供了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变化的新视角,并以研究的态度,分析塑造优秀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于激活人的知识、智能,改变其存在状态的因果关系,提出人才成长动力的“源”对人的智慧的激活、潜能的开发的重要价值,并使之构成人才成长的环式的发展链条。将思想道德素质是现代人素质的灵魂这一观点与教育的本质相联系,剖析人人成才的精神动力及多元成功要素的互动关系,是对道德教育价值研究的新突破,

  罗校长在所著的人格本位一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系统的分析每个人企盼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思想、精神、情感、生理、心理等诸多要素与教育生态环境中诸因子的互动关系,研究其特殊规律。如果说教育生态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那么,教育专家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显微镜下,通过对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细胞的放大,研究何种因素更有助于人的优秀人格的凝练、精神境界的升华,及理想、责任感、意志力、诚信等优秀品质的培养。我们不能否认,教师群体的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崇高理想,他们的精神状态、科学的研究态度、高品质的思维、职业的激情本身就是无声的道德教科书。在无数个人和社会群体中出现这种精神状态并形成一种社会环境氛围的时候,才有可能使中国成为教育和人才强国。中华民族的复兴期待着教育工作者优秀人格的发现和精神动力的激活。面对道德教育这一沉重而严肃的话题,仅有教育界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全社会及大众的参与。如何通过道德教育提升全社会公民的精神境界,造就有理性、有信仰、有知识的公民,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面对着转型期复杂的社会心理环境,教育工作者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您带领学术团队一直在研究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基本理论,请谈谈有何新的思考

  朱: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由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价值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等冲击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道德教育研究者提出了严峻而亟须解决的诸多重大课题,从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开掘道德教育新的功能十分重要。道德教育必须要寻找实现其全面转变的精神内核——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因此新的基本理论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道德教育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各种变革和创新。

  我们这个学术群体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主要以建构和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基本内容。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术领域中那些根基性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基础问题的研究。虽然它的一些主题相对稳定,但却可以常思常新,具有恒久的讨论价值。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它也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道德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难度更大,因为它要透析人性本身,又与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人性研究本身既是一个永恒的,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就是讨论人性向善,是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一个有秩序、有效率、有整体精神风貌的社会集群。人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引导个体人提升其精神境界,展现人性的美好品质。而个体的人性、生命性,与社会的整体风貌之间存在着一种人文关系。对这种人文关系的研究,既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深层次问题,也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所要研究的基本命题。可以说,道德教育研究的人文主题,恰恰是人作为宇宙生灵所面临的问题。

  从我研究写作《情感教育论纲》(1989-1992)到我们学科的博士生及同事们的研究,都是以反思和探索为己任的。在我看来,真正的,他的本性就是反思,敢于和善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的变化怀抱热情,对时代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立的、拓展性的见解。学者作为知识分子,其精神气质在于对知识、对学习保有兴趣,具有对问题探究的意识和审视的眼光。

  对于道德教育,我认为情感、体验和践履在道德教育中尤为重要。其中,道德情感不仅仅是道德认知的产物,其生成发展的一个不可忽略的机制在于人的那些与社会性发展、特别是德性形成有关的情感形成。情感教育强调感受体验为基础,以情感态度的养成为表征,以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为发展过程,以情感性道德人格为目标。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生存实践的视界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全景式考察,可以发现,体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具有道德教育的价值,甚至可以提出“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这样一个道德教育哲学命题。

  主持人:您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朱:我认为,道德教育,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我建议,“在道德教育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和谐融洽、安全有序的人际关系和生存空间”以便引发他们的正向的情绪感受和积极健康的人生体验。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从我国当前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入手,全面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围绕道德教育“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目标、功能、内容、过程与方法、课程资源和师资等重大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提问和言说方式作出体现时代特征的系统回答,试图建构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对时代的问题不断提出自己独立的、富有拓展性的见解。以教育为人类带来幸福、希望的价值取向,从生存实践的视界审视,将思想看作人们生活的航标、生命线、营养剂,揭示出道德是人类思想和生存智慧的结晶,道德和道德教育是人的一种独特的极其复杂的文化活动,是人的精神实践方式,是人经历道德学习、引发精神发育和成长的生命过程。

  主持人:朱所长,您认为道德教育在新一轮课程中怎么体现?

  朱: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价值观等教育目标,要求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完成道德教育使命上的不同价值,并且都明确地陈述了通过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但是,标准必定是标准,如何实施标准,效果如何,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对道德教育的理解、个体思维创见、精神、情感、心理、文化知识含量等至关重要。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状态、精神境界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同样面临世界多元文化浪潮的洗礼。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重中之中。

  主持人:您作为曾经有过多年教育实践、研究,有管理经历的实业教育家,一直在研究人格本位教育,请谈一下你对这方面的思考?

  罗:有评论说,在一个时代的教育观念中,必须同时具有信仰、理性和知识三个要素,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对信仰的态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帮助人形成信仰培养其理性能力。当代教育活动还要培养具有公民素质的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的人,促成以信仰、道德、法律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反思以往的教育,我们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在培养人的道德、信仰、人格方面还有不少的课题值得研究,需做出艰苦努力。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时,列为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反省,已经认识到需要重新重视美德和品格教育。有理由认为,我们更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基础性的品格教育,并使实施的过程日趋科学化、艺术化。朱小曼教授研究表明,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可以引导人们享受生活。应当充分认识教育之教化、滋养人性、促进人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功能。

  我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中及与人才培养能否无缝链接上研究“人格本位”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思考提升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及对教育价值的反思。我用三年时间撰写的大思想人格本位一书。将人格本位教育的研究方向定位于,塑造优秀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研究引发人的精神动力,及为什么能激活其思维、知识、智能等诸多成功要素及各要素互动产生的多重价值。生活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一种物质现象,生命带来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思考:善待生命。

  人格的生命态度表明,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目前我著的“人格本位”一书已出版,希望通过与读者、学生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对中国人格本位教育的不断完善有所促进,使更多的人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健康的心理,不断重新认识社会、自我,净化心灵,冷静思考如何做人、做事,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

  背景链接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北大、清华、北师大、首师大等名牌高校教育学、心理学专家、教授共聚北京吉利大学,研讨人格本位教育思想,并称赞这一思想符合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符合教育规律及人格成才规律,认为其重要价值在于关注青少年的精神成长,由此引发青少年的目标激励系统。调动其学习、实践的激情,改变其智能存在状态,提高其生存智慧。

  有专家评论,罗晓明校长的上述研究思路及成果不是纯学术理论的争鸣,也不是只凭个人感觉陈述一家之言。他作为中国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在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及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将人格本位教育作为选题立论。

  一方面,他的特殊经历,十年的从教实践,多年的管理实践,使其亲身感受了企业需要什么的人才和学校教育培养人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他认为,具有优秀人格、社会责任感、诚信、意志力等优秀品质的人是企业招聘人才的首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重视知识、能力,而恰恰是重视人的综合素质时,更看重上述优秀品质,看重由此产生的精神动力、工作激情,对人生的感悟,重新认知社会、自我,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的道德智慧。

  另一方面,他的研究不仅是实践中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其精读了古今中外人格理论,汲取思想精华,针对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的变化,以独特的视角,把人作为生存、发展的主体对精神力量、理想境界、崇高思想的需求去研究,从生存实践的思考到理论升华,提出了“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的教育理念,使其理论思想更加系统、完整。

  有教育界权威人士评论,罗校长的人格本位教育思想是中国原创性教育理论,一些教育家的研究土壤只在学校,罗校长将其研究视角从企业、社会、学校、家庭延伸到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心理,形成了多维度、立体互动的研究链条和思维体系,并不断上升为理论。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