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09:57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网

  新华社天津5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不久前,参加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的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对2000多名未成年犯和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比较后发现,家庭暴力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行为的催化剂。

  关颖说,本次对未成年犯调查显示,在犯罪前,当他们出现某些不良行为时,受到父母打骂常常不可避免。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带给孩子的是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一是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产生。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家里人对你怎么样”,选择“经常打骂”的有16.1%。相关分析表明,被家里人“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高于没有选择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事实上,打骂孩子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加剧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是加剧了亲子冲突。父母打骂孩子的直接后果,不仅使未成年的孩子承受皮肉之痛,更严重的问题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对父母产生排斥心理,并成为“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调查表明,未成年犯离家出走,有一半以上与父母打骂和责备有关,其中6.5%是“父母无缘无故打骂”,27.5%是“自己犯错误怕父母责备”,17.7%是“自己犯错误被父母打骂”。

  三是经常在父母的打骂中生活的孩子,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调查中,当问及未成年犯“你认为自己性格有何特点”与“家里人对你怎样”,两组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25.7%的孩子“自卑”;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暴躁”。性格暴躁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在动因,而父母的打骂则是未成年人不良性格产生的重要根源。

  四是父母的暴力行为成为孩子的攻击性示范。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他人行为的倾向,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他们是年幼的孩子最早模仿的主要对象,而且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越是重要、权威性越强,孩子模仿得越起劲。孩子长期受到父母打骂,就会模仿父母的惩罚性行为,学会粗暴、打斗、残酷,并照父母的这种示范来攻击别人。

  关颖指出,在我国,在家庭中对孩子施以暴力的恶果早巳被清楚地认识到了,但是多少年来依然屡禁不止。而且,随着父母对子女期望值的“攀升”,对子女管教的“重视”,以及孩子的“反抗意识”增强等原因,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一些法律也规定了儿童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身体自由权等基本权利,但非到打孩子致死、致伤、致残即触犯刑律的情况下,父母很难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矫治孩子的不良行为必须从改变父母的教育方式入手。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陈水扁“5-20就职”
飞人乔丹2004亚洲之旅
乌鲁木齐发生坠机事件
美英军队虐待伊俘虏
伊临管会主席遭袭身亡
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
首届中超联赛 汤尤杯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