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杠杆调剂教育资源 催生中职教育移民现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04:28 中国青年报 | |
17岁的范利秒现在是陕西省眉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一年后,这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将转到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学习,然后拿着宁波这所学校的毕业证在浙江找工作。 范利秒的转学不是个人行为。她所在的班有59名同学,其中45名同学与她一样,都将转到宁波这所旅游学校读书。 今年夏天,陕西省有1.3万多名中职学生签署了一份协议:一年后转移到外省读书,拿外省的毕业证,在外省就业。“这也是一种教育移民啊!”陕西省的一位教育专家这样评价。 就在一年之前,这种教育移民还不被陕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认可。2003年陕西曾经召开过一个与外省联合招生合作办学的洽谈会。陕西省教育厅屈应超副厅长本以为本省的学校和学生都会很积极。“这是双赢的好事。东部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中职生源短缺。而西部恰恰相反,中职生源多,就业门路却少。”屈应超说。 结果却出乎主办者的意料:只有1800来名学生签订了协议。 今年6月陕西与北京、上海、江苏等东部8省市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洽谈会在眉县职教中心举行。这次屈应超的期望值并不高:去年1800人,今年能有4000人签约就不错了。 可结果又让主办者大出意料:只通知了150所学校,可开会那天居然来了280多所学校;1.3万多名学生签署了协议。以东道主眉县职教中心为例,去年签约的学生还不到80人,今年超过530人。 这种教育移民在前几年还是不可想像的事。教育部职成司有关负责人说,过去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为地方经济服务,虽然一些中专可以面向全国招生,但是招生范围有限。而1999年后中职招生出现负增长,在最低谷的年份招生数量只有390万左右。不少学校本地的学生都吃不饱,哪里还能想着外地的生源呢? 从2002年开始,全国中职教育的热度开始回升,但是各地回升的速度不同。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总结:“现在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地区不平衡,南北差距大;城乡不平衡;校际不平衡。” 如何弥补这种不平衡?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具体动作之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始行动了,特别是东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主动向外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以江苏为例,苏南地区的学校主动向苏北抛出合作办学的橄榄枝。一些生源很好的学校打起了临近省份的主意,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就准备赴江西省招生。 浙江的中职学校干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集团。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牵头,与诸暨市轻工技校等7所中等职业学校和多家企业联合组成金华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这个教育集团拥有一万多名学生,其中机电专业的学生5000余人。 不仅企业成员是跨区域的,学校成员也是跨区域的。可他们的联系却是经常的:召开定期与非定期会议,研讨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教学变化;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利用网上资源,充分交流;组建机电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学校之间实行师资交流,相互调剂余缺,允许优秀的专业教师在集团内跨学校任教,实行校际间的人才共享。集团成员学校还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层次内联合招生、调配就业,共同开展合作办学。“这都是学校的自发行为。我们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是在大政策上把关,不要太出格。”浙江省教育厅一位职业教育的负责人说。实际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调剂着资源格局调整后的不平衡。 教育部职成司一位负责人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职招生打破区域界限其实是在面向市场,让学校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