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调查高校“漂一族”:恋着围墙努力求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11:37 东方新报

  核心提示

  据了解,今年湖南将有10.3万大学生走入社会,比去年增加4万人,去年未能就业的还有1.8万人,今年至今未就业的人数又是多少?人数一年年增加,一次性就业率却在逐年降低,高校就业率牵动诸多眼球,对于毕业了却没有就业,因为种种原因至今仍“漂”在校园周边的人群,我们又了解几分?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校漂族”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种:亲友资助和自己的工作积蓄。“校漂族”主要有三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被逼“漂”的群体;有经济来源、暂无后顾之忧又不愿回家面对亲友的毕业生;想继续深造或准备考研的人群。出于对生活开销、安全、氛围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他们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开始了以校园为根据地的“漂”生活。

  暑假已过了大半,活跃在长沙市一些高校周围的应届和往届大学毕业生,正以滚雪球般的速度增加,这些被称为“校漂族”的毕业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得格外扎眼,他们“漂”在高校周围的原因有多种——考研、待业、边打零工边读书。新报记者近日通过零距离接触,了解到大部分“校漂族”无奈却显得有些执着的“边缘生活”。

  大学毕业=失业?

  人物:长沙某学院应届毕业生 李嵌

  现状:至今工作无着落,租住于湖南师大附近,月花销400元

  感言:没脸问家里要钱呀!到8月20日还找不到工作,苦力我也干

  已在人才市场转了1个多月,通过网络投递了10多份简历,可工作还是“镜中花,水中月”,李嵌没想到他刚刚毕业,便“失业”了。

  走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巷弄,李嵌带记者来到了他在湖南师大附近的栖身之处。一张宽约半米的单人床占据了大半个房间,单人床的旁边是一张方桌一把椅子,此外还有两件“家电”:一个9波段的收音机和一盏台灯。李嵌告诉记者,他学的是地理专业,从5月份开始,他就开始找工作,“那时候离毕业还有两个月,找工作的心情不是很紧迫,其中有两次应聘上了房产公司的营销主管助理,但当时我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便放弃了。谁知后来工作越来越难找,先前不屑的营销主管助理一职现在也变得可望不可及了……”

  工作没找着,但饭还得吃,老家在张家界的李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房租每月150元,用餐去附近的湖南师大学生餐厅,每天6元,加上买日常用品的开销和找工作的花费,一个月最少也要400元。“20多岁了,连自己都养不活,哪有脸问家里要钱呀!”李嵌表示,漂在学校的日子他最多坚持到8月20日,到时如果还找不到工作,苦力活他也干。

  考研仍是“校漂”主力军

  人物:湖南师大应届毕业生 伍奕

  现状:放弃了工作机会,加入考研大军,靠家里和自己以前打工的积蓄度日

  感言:有种“恋校情结”,想趁年轻多学东西,感觉像个“边缘人”

  “我想我可能是有一种‘恋校情结’吧,喜欢校园安静的环境,依恋这种感觉,一时还摆脱不了的。”伍奕说这话时满脸清纯。

  伍奕来自怀化,是湖南师大2004届新闻系毕业生,今年六月份毕业后,别的同学都已经开始工作,她却加入到了考研大军中。“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想趁自己年轻多学点东西。”今年6月毕业后,伍奕去北京参加多场大型招聘会,结果只剩面试时,她却放弃了。“我只是想试试工作是否难找,既然工作没有我想象中的难找,那我想等读完研究生再找,机会会更大。”伍奕如实说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现在,伍奕租住在学校附近,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上6时30分起床,然后看书;中午休息,之后接着看书;晚上看书累了就去外面散散步,闲暇时邀几个好友去爬爬岳麓山,打打球,也算劳逸结合。当记者问及其生活来源问题时,伍奕称她并没有为此事操心,除了家里给一部分外,还有一部分是自己读书时打工挣的。

  “有时自己也有一种孤独感和压抑感,自己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社会,感觉像个‘边缘人’。”伍奕说这话时语调很低。

  校园资源吸引“漂族”

  人物:湘潭大学2002届毕业生 王燎

  现状:租住于中南大学附近,自由职业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感言:享用校园资源,生活经济实惠,愿与高校生活厮守到老

  在一家打印店里,记者见到了王燎,他正在打印一份广告策划稿。

  26岁的王燎是湘潭大学2002届毕业生,他本来租住在中南大学附近准备考研,由于英语基础不是很好,加上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他还觉得考研太冒险了,于是他应聘上了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员,负责给客户做市场调查和广告宣传策划,公司的管理很松,只要他提交的策划方案能够得到客户肯定,他即使连续几天不去公司也可拿到比较可观的薪水。“我现在住在学校旁边,既不影响工作,又可以享受高校的诸多资源,如校内的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球场、图书馆等我可以随时用,学校周围的网吧和商店等生活设施也比较齐全,这些都让我感觉住在高校附近既舒服又经济实惠。”还可以随便参加各种活动如“英语沙龙”、“书友聚会”等,大家都是20多岁的人,感觉天天都是朝气蓬勃的。王燎表示,现在的生活他觉得很好,既有经济来源,又保留有在校时的生活情趣,他说等钱赚够了,他就在中南大学自己开一家广告公司,“与高校生活厮守到老,漂到老……”

  各方评说

  校方 :“校漂”不在管理范围内

  对于活跃在高校附近的校漂一族,高校管理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昨日,记者采访了湖南大学有关工作人员,一位姓卢的老师说,“校漂族”的出现一方面应映了目前就业形式的严峻,同时也折射出当今年轻一代的个人价值取向正朝多元化发展。

  关于如何处理本校学生毕业后仍留在校内的问题,由于牵涉到就业,湖南大学学生处的负责人不愿明确校方态度,只是强调说,“校漂族”已经不在学校的管理范围内,因此,没有文件性的管理方案。

  社会学家:“校漂”在浪费人力资源

  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向新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非正式就业的毕业生增多,必然会出现“漂族”,随着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个人群还会越来越多。对于“校漂族”的存在对社会的影响,方向新分析道,大部分“校漂族”没有固定的工作,居无定所,少部分人甚至会干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这样无疑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一批高学历的人才在校外漂来漂去,这对社会人力资源而言是一种浪费。

  应宽容并帮助待业群体

  通过与“校漂族”大量接触后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成文认为,这只是一个待业群体,他们绝大部分是积极向上的,社会应以比较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职业技能再储备的一个过程。一些社会机构要给予指导和帮助,而“校漂族”也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找工作时对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不要好高鹜远。

  陈成文同时指出,由于“校漂族”的大部分经济来源是家庭,方向新就此指出,看到自己的子女生活无着落,父母适当给钱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此以往势必助长他们的依赖心理。因此,父母在给钱的同时,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管理。

  相关链接

  上海交大:多渠道解决“校漂”

  如何解决“校漂族”现象?上海交通大学做出了示范:为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落实工作单位,学校为毕业生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按申请出国、复习考研、求职择业等不同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利用校就业网、电子邮件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并通过电话交流等方式向每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个案咨询。推出“未就业毕业生综合保险”,为每位申请自愿参加保险的未就业毕业生办理有关保险手续,解决学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同时,根据掌握的未就业毕业生中特困毕业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开展送温暖活动,以实际行动帮助未就业毕业生解决生活困难。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04年7月底,该校未就业毕业生中的90%以上(除出国留学和考研升学外)都已顺利就业。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