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还是复古:未成年人上私塾学儒家经典引争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10:35 东方网-文汇报 | |
古式的建筑、古色古香的桌椅;放在课桌上的《大学》、《论语》、《三字经》,二十几个孩子正在跟着一位女老师高声诵读《弟子规》。这是近日在徐州市的云龙公园内出现的一所名为“现代私塾”的假期补习班。与其他补习班不同的是,这所“现代私塾”教的全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 在此之前,江西、湖南、重庆、深圳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未成年人教育“复古”风 “私塾”创办者:为了发扬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中传统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少,现在的教育主要是以现代文化为主体,我们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已经丝毫看不出了。许多孩子相信圣诞老人,知道麦当劳叔叔,但是他们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我希望能通过这种假期补习的形式,把传统文化活生生的展现给孩子们。”在“现代私塾”创办者易菁女士看来,传统文化应该更多地得到继承和发扬。 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激进的思想先驱痛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疴太重,积弊太深,认定传统文化是导致国家贫弱和政治腐败的罪魁祸首,呼吁“砸烂孔家店”,重估一切价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思想先驱们的进步观念虽然看起来十分过火,但在整体上顺应了时代潮流,是当时反对专制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大势所趋。 近百年之后,我们久已陌生的“儒家古韵”再度出现在了各地的青少年教育领域。 “国学”还是“复古”风 “这样做,绝不是复古。这是一种尝试,一种素质教育的尝试、一种对现行教育补充的尝试。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想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让这些传统文化熏陶现代的孩子们,给孩子们铺垫下一生的道德基础。我们对教材也进行了仔细甄选,选择了一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总共15万字,被人评价为是‘给中国所有的儿童提供了一个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最基础的教本。’”易菁女士告诉记者。 传统应结合现代教育 “私塾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传统的文化教育不应随之消失。现实、向上、进取、有责任感,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处处闪烁着思想智慧的火花。现在的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内容的确有些缺失,如何延续我们的传统文化?这的确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好好思考,但这种形式只能说是一种尝试,到底能有何功效,恐怕不是一天两天能证明的。”著名中国文化史学者、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周思源教授告诉记者。 曾经在中学当了20多年语文教师的周思源教授,对未成年人教育“复古”风也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应该搞“一刀切”。许多“现代私塾”不过是一个假期班,其中不乏自我炒作的嫌疑: “据我了解,清华大学曾经专门搞过一个国学班,但效果并不理想,想培养几个陈寅恪终究只能是梦想。不管炒作也好、尝试也罢,我觉得有人开‘国学班’、开‘私塾’,我们既不应匆忙反对,也不应匆忙提倡。因为文化、教育都应该多元,多一种选择就是好事。如果这一套东西不结合现代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不去处理教育本身的复杂性的话,是成问题的。”文/本报记者 刘栋(本报徐州8月9日专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