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自考遭遇生源之困 “中国第一考”还能走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13:26 新华网

  今年是广东实行自学考试20周年,本来是要搞一些纪念活动的,但广州各自学考试辅导学校的头头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于生源日趋减少,他们许多人都准备转行了!

  广东不再是“龙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考试项
目,有着“中国第一考”的美誉。但是,在各种形式考试的冲击下,自学考试人数已越来越少。

  有资料显示,从1981年自考推行至今,我国已经有4200万人参加过自学考试,而广东更作为自考的“龙头老大”,自考人数一直以来都高居全国之首。但近几年,自考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势头,全国参加自考的人数平均每年下降20-30万,2003年的情况更为严重,比2002年减少了50-60万人。省考试中心自学考试部的一位负责人说:“在这五六十万人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广东减少的考生占了1/10。广东考生人数已经连续三年由第一位落到第二位了,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快揭不开锅了”

  8月8日,广州科艺自考辅导学校、广州通用自学考试辅导学校、广州职能自学考试辅导学校、广州珠江管理专修学校、广州侨光财经专修学院等几家自学考试培训学校的有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对自考培训的出路进行了初步探讨,对着到场的记者,他们不约而同吐起了苦水。

  广东科艺自考辅导学校是广州自考辅导学校中规模最大、资历最老的学校之一。据该校常务副校长段成来介绍,1990年-1995年是广东自学考试的黄金时期,“当时基本上所有的学校都门庭若市,一到开班的时候,培训学校周围就会‘人满为患’!”回想到当时的情景,段校长不经意间流露出眷恋之意。可是从1995年开始,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开始逐渐下降。尤其是1999年后,报考人数锐减。在鼎盛时期,科艺自考辅导学校每一期的培训班都大概有3000多人,可到了现在,每期的培训班报名人数已经不足1000人。

  “这绝对不是因为教学质量有问题。”

  段校长说:“我校授课老师都是大学教授,甚至有博士生导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教师上完三节课后就发给学生每个老师的教学评价表。只有获得95%以上的学生满意的老师才能够继续任教,如果低于这个百分率,老师将会被辞退。”

  广州珠江管理专修学院的李子辉先生也说:“大家都是一个样!我们学校学员2002年下半年开始锐减,到2003年秋,学生人数的下降幅度已经高达30%了。如此下去,我们如何生存?”

  诸多因素挤压自考空间

  在高校扩招、成人教育、电大、网络教育等的挤压下,在高考之外“一枝独秀”的自学考试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调查显示,对自考冲击最大的首推高校扩招:1999年高校扩招,当年自考人数就急剧下降,自考生源随扩招的加剧而迅猛流失,因为高考落榜生是自学考试的主力。“这两年广东高考录取率已达七成,我们还能有多少戏?”自考学校的头头们都有些无可奈何。

  就是这剩余的三成自考都要跟人争:电大实行免试入学的开放式教育;网络远程教育势头强劲;而对自考辅导学校冲击最大的还是成人高考。由于成人高考实行教考不分离,对考生的入学要求较低,满分为450分的卷子,只要有180分就能够被录取,而且25岁以上的考生还有20分的“优惠”。面对这样大的诱惑,许多人都选择了成人高考。“如今广东部分成教学院还有空余的学位,基本上参加考试的都可以被录取,自考怎么和这些学校‘抢’呢?”

  外省抢招冲击不小

  许多自考辅导学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实际上,对自考构成最大冲击的并非本地的成人教育,而是在广东招生的外省院校。由于这些学校分数低,因此参加考试的学生都可以入学,又保证只要进入了这所学校,就能够在2-3年内获得文凭,这对考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而更甚者,这些学校并不是要求学生到校本部学习,而是在广东设点,他们只挂名收钱,学生毕业的时候以该校名义授予证书。”某省甚至出台政策,如果报考该省院校第一年没有考上的,第二年可以免试入学。据了解,这类学校在广东都设有教学点或挂钩学校,按年收取学费。挂钩学校每年所收学费的1/3交给主管院校,而上课、考试的地点都设在报名地。如此一来,教学管理松散,老师上课的次数,学员的出勤人数都没有得到合理的监管,考试更是大面积作弊。

  针对这一情况,省教育厅已对外省院校在广州的办学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并对这些教学点进行重新登记,严格规范这类院校在粤的招生、教学行为。省教育厅已经不再审批这类办学点,而且对他们在广东的招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如招生的人数不可超过150人,招生专业只限广东没有或者是紧缺的专业等等。

  考试难度大成“拦路虎”

  在记者调查中,考生们对自考的一个普遍反应是“太难了!”的确,这些年自考人数锐减除了外在因素外,自考本身难度大也成为许多考生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

  毕业于安徽省某师范学校专科的周小姐10多年前由内地迁往广东,并参加这里的自学考试,她考的是英语本科。“我已经顺利地通过了90%以上科目的考试,然而总有一两门过不了,这成为我获取学位证书的‘拦路虎’。”“10年了,我居然因为一两门课而无法拿到本科学位证!”最终,她选择了放弃。3年前,她报名参加了某校的成人高考,并在三年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文凭。周小姐可谓百般滋味在心头:“10年的努力竟抵不上3年!!”

  自学考试究竟有多难?省考试中心自学考试部的一位负责人说了这样一个数字:“自考的通过率只有10%!”他分析说:“在自学考试中,国家统考的科目占了60%以上,要从厚厚的教材中找出可能的考点无疑是大海捞针!”

  “自学考试科目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措手不及!”某校负责自考的李先生说:“开考课程时间间隔长,开考的科目、时间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安排教学计划啊!”据李先生的介绍,省自考委作为省教育厅的下属机构,虽然每年都下发考试的总体计划,但每年总会出现突然增加考试科目的情况。如今年代号为0182的公共关系学,按照惯例是一年考一次的,可是今年7月份,就在自考报考结束前的一天,报考机构才通知10月份开考公共关系学,考生、培训机构都被“杀”了个措手不及。“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导致考生无法准备,乃至培训机构很难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

  如何打造自考“名牌”

  “自考的‘滑坡’已经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省考试中心自学考试部的黄主任说,“虽然自考作为‘中国第一考’的地位产生了动摇,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自考依然具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灵活方便、学费低廉就是自考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黄主任说。据了解,完全自学的自考生只需要近千元左右的考试费,即使是参加辅导班,学费也远低于普通高校的近万元的标准。除此以外,自考具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自考的特点是宽进严出、免试入学,而且无时间限制,这样的条件为在职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便利。”珠江管理专修学院的李先生说,“中国自学考试学历是国际认可的,如今世界上有23个国家承认我国的自考文凭。”自考的通过率虽低,但其严格性却保证了自考文凭的含金量。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自考文凭更加具有说服力。虽然有的地方与普通高校学生待遇仍存在差异,但自考生与电大、成大学生相比,他们还是比较受欢迎的。据说,深圳、外资企业更愿意招收自考生,同等学历的自考生的工资比电大、成大学生高200元左右。

  因此,教育部的领导多次提出:“必须要打造自考的牌子,保证自考的含金量,因此自考门槛不能降!”

  但是面对外界的一轮轮冲击,自学考试将何去何从?通用自学考试辅导中心的教学主管王小姐说,“我们并不是要政府降低门槛。我们只需要政府的软性政策。政府在对教育的监管、定位上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并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让各种教育形式公平竞争。”

  自考由开考至今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中:上世纪80年代解决干部学历达标问题;90年代解决高考落榜生的深造问题;如今将要承担的是解决低学历者的就业问题。“如今已经没有一所仅从事自考辅导的学校了。自考辅导也走向了专业化。”珠江管理专修学院的李先生如是说。“我们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主,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已经结合起来了。”侨光辅导学校的陈主任则告诉记者,如今侨光的辅导还包括了成教和电教等等。科艺的自考辅导以英语为特色,通用则以教育管理为重点。而一些社会热门的专业,也陆续进入了自考领域。

  链接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完全开放式的,由于报考人数众多,考试规模庞大,一般称为“大考”;另一种为由主考院校在校内或校外选一些社会声誉较好的社会助学机构组织教学辅导班,实施全面系统的教学辅导,因其规模较小,且需每年向省自学考试办公室提出申请,省考办经过严格审核后下达各开考专业的招生计划,学员必须参加面授辅导方可参加考试,故称“小考”,或称“独立办班”。大考时间为每年四月和十月,小考时间为每年一月和七月,考生两种考试均可参加。(记者 项仙君 实习生 李颖)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