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秋35万学生使用新教材 强调实用性时代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16:01 北京日报 | |
后天,北京市中小学生又将进入一个新学年。他们当中的35万起始年级新生,将与全国2576个县(市、区)的学生一起,接受国家九年一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验,并使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教材。这是本市自三年前开始进行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后,大面积推广课改实验。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将全部使用新课程。 既是改革实验,必然伴随一定风险。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可以从实验中总结经验 “六三”、“五四”并行 2001年,北京市开始进行义务教育课改实验。至今,已有18个区县、680所学校的20万学生在实施新课程。今秋新学年起,实验面积扩大,试用新课程的学校将增加到1700所,35万起始年级新生全部实施新课程。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新课程按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如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让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以丰富学生艺术经验,提高审美情趣。 从秋季开始,课改实验的小学一年级和初一,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分段”和“五四分段”。既可一至六年级为小学,七至九年级为初中;也可一至五年级为小学,六至九年级为初中,区县和学校可从中选一。 本市目前多数学校实行“六三”制,拉长小学时间,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五四”制加强初中课程,有利于学校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兴趣。 “实用”知识进课程 新课程力求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综合性课程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选择性课程有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学生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如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如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要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学习自然地理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必修课,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 为适应2008年奥运会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北京中小学外语课必修总课时比国家规定的适当增加,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同时,在中小学进行多语种教学的实验。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写字教学的精神,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把写好硬笔字作为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三至六年级或三至五年级的地方课程中,安排毛笔字教学,每周一课时。 地方课程中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学年4课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毒品预防专题教育,从五年级至九年级每学年2课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安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和安全与自救互救教育,从一年级至九年级每学年分别为3课时。 时代气息遍布课本 9月1日准时摆到中小学生课桌上的新教材,封面上印着“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字样。一年级的语文、数学100%页面有插图。 和老教材第一课先学“a、o、e”拼音不同,《语文》第一课是《上学真好》。对开两页贯通的大幅彩色图画上,是飘扬的国旗、绿树掩映的校园、和蔼可亲的老师和蹦蹦跳跳的小学生。上学第一天的情景把孩子们带入第一课,先学“上学真好”、“老师您好”几个字。 新教材内容全新,时代气息强,很少见老教材中的旧篇目。《语文》第7册第32课是《“神舟”五号,我们为你骄傲》。课文是根据媒体对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返回祖国大地的报道改写的。《数学》第7册在“生活中的多位数”中出的题是:“奥运会主体育场有8万个坐席,比赛期间还将增设2万个临时坐席,那时将会有多少个坐席?”七年级的《科学》更是一门全新的理科综合课程,其中一篇课文是“你知道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基因图谱吗?” 新教材还注重乡土文化,突出了北京地方特色。《语文》第7册第一课《故乡是北京》,是根据阎肃的作品改写的:“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本报记者戚海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