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武汉“名校办民校”调查:教育均衡关系公平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30日11:15 新华网

  公办学校应该解决的是教育均衡问题,民办学校解决的是特殊需求问题。现在恰恰相反

  ……我们满以为春天的脚步离民办学校更近了,哪知市教育局却出台了与上述法规(注:《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抵触的招生政策,歧视民办学校。可以断言,真正的民办学校不久将会土崩瓦解。

  这封言辞沉痛的告急信是武汉市11所民办学校2004年5月联名写给武汉市政府的。民办学校的强烈呼声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市委书记陈训秋批示:请副市长督办此事。

  今年我们压力特别大,几乎每个区重点中学都建分校,来势凶猛。一位民办学校校长语气焦虑,这些名校办的假民办让我们无法生存。

  名校办民校曾在教育界有争议。2002年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天津高中发展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为了扩大优质资源,允许名校办民校,但必须做到四独立(即独立的校园、独立的法人、独立的财务核算和独立的教育教学)。一时间,名校办民校在不少地方形成一股热潮。

  在武汉,名校办民校主要有两种形式:公办高中办分校,初中阶段的改制校。两者均界定为国有民办。

  国有民办:重点是收费

  武汉市公办学校办分校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校贷款建分校,政府贴息,学校按民办性质收费以还贷,二是兼并公办学校作为分校;三是校中校,这类分校比例最大,大约占70%以上。

  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校已经贴出了发放分校录取通知书的告示,交纳费用为3万元。去年该校分校扩招l00人,今年扩招344人。据该校招生办老师介绍,今年分校录取分数线为430分。但知情者透露,其实低于430分的同样可以上分校,只需多交钱,此为调节线。调节的背后就是钞票的多寡。

  多数分校是和本校共用校园、师资和设施,不同的只是收费,每所分校收费2。7万到3万元左右,然后根据学生分数的高低采取混合编班和单独编班两种形式。

  江岸区教育局一位教研室主任直言不讳:分校就是校中校,就是假民办嘛!校园、师资、设施都和本校一样,哪一样都没独立,就是收费不一样。

  武汉市教育局提供的数据表明,该市现有120所高中,办分校的有10所,分校生源占全市高中阶段学生总量的l%。一些分校甚至等不及市教育局的审批就开始了今年的招生。

  武汉市每所分校每年招生800-1000多人,能聚集教育经费几千万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经费.但对这些经费的使用,本校和分校均缺乏公开、透明的机制。教育局的监管也无从谈起。

  同样是民营机制、实行高收费的还有依托名牌中学的改制校。在扩大优质资源的旗号下,武汉市从1998年起出现了25所改制初中。《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江岸区第二初中、第六初中、七一中学等改制校每个年级都招20个班,几乎占全区生源的60%-70%。收费按招收方式分为几个等级,随到随收的l。5万元,关系户1.2万元,有特长获奖者9000元。一所改制学校收择校费至少600多万元,多的达千万余元。

  义务教育被人为分为三六九等,一直为舆论所诟病。而现在高昂的择校费挡住的是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此外,据了解不少挂着民字招牌的改制学校实际上也并无民间资金的进入,且本应由校董事会推举产生的校长几乎全部由教育局委派。据该市教育局称,到目前为止,改制校筹集了1.5亿的教育经费。这些经费50%用于改制校的建设和日常运作,50%用于薄弱校改造。但是,这些改制学校收取的费用到底有多少真正用于薄弱校改造,同样是一个谜。有知情人透露,这笔钱通常由学校和区教育局进行分成。

  《瞭望东方周刊》注意到,由于扩招使得许多重点高中的教室、活动场地十分拥挤,一些学校开始扩建分校校舍。经费来源大都是政府贴息贷款,学校收费逐年还贷。实际上,一些学校透支扩建,已欠下了大量债务,让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

  不少教育界人士预言:到2008年一旦高中生源峰谷过后,这些学校的教育固定资产将会出现多处闲置,结果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优质资源的扩大?

  王成桦是二中分校初中部的第一批学生,2001年人校时交纳了1.2万元门槛费。当时二中是单列高中,为了扩大优质资源,就办起了初中部。一开始招生就非常火爆,从计划招收4个班很快扩招为10个班。

  后来才发现,分校并不是想像中那样,师资配备并不很优秀。王成桦母亲说。

  就在前不久,二中分校还发生了一起纠纷。起因是160名分校毕业生拿到的毕业证书并不是二中分校的,而是第二寄宿学校(另一所民办学校)的毕业证。家长们不解,于是跑到学校闹事。原来这次中考,二中分校按照成绩将学生分在不同考场,分数低的就不发放分校毕业证,这样一来就不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

  几位接受采访的武汉市教育行政官员,几乎都一致认为,名校办民校缓解了教育资源的不足,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柴广青对此却提出异议:优质资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形成的。分校的师资大都聘用的是退休教师、师范毕业生和从其他学校、地区调动过来的。这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不是内涵的发展。所谓优质资源的扩大,有误导之嫌,老百姓按重点中学交费,实际并没享受优质教育。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每一所新建的学校都必须接受教育系统关于评级时间的规定,比如评上市一级学校至少需要9年。

  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办学机制等软硬件须达到相应的水平。

  在今年武汉市中考招生名录上,不少公办学校分校均列在第二批市级示范学校的行列进行招生。是否优质高中,应该经过政府督导评估论定。这些分校未经评估,又没有经过实践证明检验,凭什么被封为优质高中?一位民办学校校长质问。

  对民办学校的挤压

  2004年武汉市中考招生政策规定初中毕业学生必须按批次顺序填报志愿,即第一批次为重点高中,第二批次为比照重点和公办学校分校,第三批次为一般普通高中,其中前三个学校为公办普通高中,后两所才可填报民办高中和综合高中。

  按照这种批次排列导向,学生不可能在第一、二、三志愿有机会填报民办学校,而是被锁定在重点高中及其分校上。在这种招生政策的导向下,重点高中及其分校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优质生源一个都不能少,且分校也赚得个盆满钵满。

  当地一位教育界人士感叹道,整个招生录取过程就像一面无情的筛子,筛选到最后剩下的是两类学生,要么分数低的,要么家庭贫困的。他们的选择也很简单,要么进三类学校,要么进民办学校。

  中山高中是一所办了8年的民办中学,在江岸区民办学校中一直享有良好的口碑,但今年也遭遇招生寒流。

  按照今年武汉市的招生政策,一类学校冲击二类,二类冲击三类,三类冲击民办。这不是一般的冲击,完全可以让民办学校歇办。校长王良才已经预感到今年情况不妙,这不仅仅是生源数量的冲击,而且也是生源质量的冲击。

  不少民办学校校长感叹,去年民办学校还能招到公办学校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学生,今年却只能招到分数最低的学生。

  民办学校校长们大都预感到这是一场大浪淘沙的变局,顶不住压力就会垮掉。据统计,1998年武汉市原有40多所民办中学,由于受到改制校和分校冲击而解散、倒闭,现在只剩下10多所,其中不少陷入停止招生或转向的窘境。

  那么,这个令人困惑的招生政策是如何出台的呢?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谢世腰解释,武汉市今年高中招生政策参照的是高考招生的录取办法。目的是为了扩大优质学校的招生规模,避免了以前优质学校不能招到好学生的现象;在招生中把民办和普高放在一起,其实第二批中也有民办学校,比如华一、光华、分校、名校国际部,当然必须达到市级示范学校的标准。目前武汉市大多数民办学校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然而。第二批中的所谓民办学校,大多数是空有民办招牌的分校。

  湖北省民办中小学协会会长、原湖北省教委主任朱定昌认为,招生权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权利。武汉市今年的高中招生政策违反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导致了竞争中的不公平现象。不能从政策上限制民办学校招生,应该由社会来自行选择,由市场优胜劣汰。几乎所有的民办学校校长认为,名校办民校,无疑是拿着国家的投入、过去几十年公力学校积累的资源和民力学校来竞争,首先在起点上就造成了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竞争首先体现在力、学成本的巨大差距上,直接导致的是纯民办学校的生存艰难。而今年武汉市中考分批次的招生政策,无疑将使夹缝生存中的民办学校雪上加霜。

  一些公办名校过多地占有了社会公有资源,一方面相对较多地使用纳税人的钱,另一方面又可以招收高价生。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公平必将挤压纯民办学校的生存,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一位教育部官员由此预言。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让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成为中央高层的共识。今年4月l日起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就是明证。面对武汉市公办教育不断膨胀、民办学校持续萎缩的畸形格局,不少业界人士忧心忡忡。

  关系教育公平

  在名校办民校的冲击下,武汉市基础教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格局:重点中学越来越好,普通中学越来越凸显薄弱化的趋势,加剧了学校间的不平衡。

  江岸区十三中原来是所完全中学,属老牌二类学校。由于受到改制校冲击,生存已经成了问题。该校60%以上的教室已经被育才美术高中(民办学校)租用,学校招生逐年萎缩。现有在校生700多人,估计今年只能招4个班。面临同样窘境的还有天津路中学、三阳路中学、21中等。

  教育界人士指出,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平台,学校发展的两极分化将造成下一代受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原十里铺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三类学校。据该校肖副校长介绍,学校光来自低保家庭的学生就有200多个,每年学校为此就得补贴9万多元。阶层的概念在武汉市基础教育阶段已经呈现出鲜明的分野。

  柴广青说:公办学校应该解决的是教育均衡问题,民办学校解决的是特殊需求问题。现在恰恰相反.武汉市教育政策导向的不是均衡发展道路,而是距离教育公平越来越远。

  对于这些名校办出的民校,武汉市教育局表示,将来肯定要归队,要么公办,要么民办。但目前存在的最大障碍是,教师的事业单位身份变化需要有养老、医保等资金支撑,现行的社会政策不配套。只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这些学校才能独立起来。

  国家教育部部长助理兼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曾就名校办民校问题指出,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让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的问题,也是关乎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不要把名校办成民校,这不但没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相反在刺激和强化家长们的择校心态,是应试教育在新世纪里的回潮。(特约记者张立勤)(责任编辑:单长虹)

  /图片:········· :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